賞中和韶樂 感金聲玉振
來源:大眾日報作者:張依盟 楊曉玉 2024-11-16 09:23
康熙五十二年八卦紋銅鎏金編鐘
中和韶樂是明清兩代用于國家祭祀及宮廷慶典的音樂、舞蹈表演形式,是一種禮儀性的樂舞。中和韶樂制度始于明代洪武初年,其雛形源于先秦時期的韶樂,它由金、石、絲、竹、革、木、匏、土八種材質的樂器演奏,和以律呂,文以五聲,八音迭奏,玉振金聲,融禮、樂、舞為一體。
當前,“禮樂東方——孔府舊藏中和禮樂文物展”正在孔子博物館開展,展出的眾多中和樂器、祭器是明清國家祭孔以及中和韶樂的滄海孑遺。祭孔時使用的禮樂器有哪些?演奏的樂曲都有哪些特點和規范?
鐘磬之聲
清代康熙帝組織編撰了《律呂正義》等樂書,創制六律六呂四倍聲大清律制,并據此改造各壇廟樂器。自康熙五十二年(1713)開始,中和韶樂樂器被陸續制造并頒賜各地。孔子博物館所藏康熙五十二年編鐘編磬,是國內除皇家、宮廷、壇廟之外,僅存的欽頒中和韶樂鐘磬。
清代中和韶樂編鐘篆飾八卦紋,交體雙龍鈕,鼓形身,通體鎏金,背面銘文“康熙五十二年制”,編鐘形制、紋飾、外部尺寸相同。整套編鐘陰陽各八,共計十六枚,陽律在上、陰律在下,懸掛于一架之上。編鐘以壁之厚薄、腔之大小區分音高,作樂時,當镈鐘擊響后,敲擊編鐘一下,以宣其聲,樂生唱歌詞一字。
編磬是宮廷雅樂“八音”中的重器,與編鐘合稱“金石之音”,構成中和韶樂的骨干音。編磬一套共十六枚,外形尺寸相同,以磬體厚薄區分音之高低,薄則音低、厚則音高。十六枚編磬共用一套架座,八陽律、八陰律分掛于上、下層,對應十二正律、四倍律,自低音至高音依次排列。演奏時,當樂生唱完一字之后,敲擊編磬一下,用于收韻,與編鐘呼應。
镈鐘是古代一種大型單體打擊樂器,可單獨懸掛在鐘懸上,又稱“特鐘”。镈鐘與特磬在樂隊金石之聲中首尾呼應。每奏一曲之始,聽擊柷畢,即擊镈鐘一聲以開眾音。镈鐘一響宣起律首,特磬一聲而告樂終,以象“金聲玉振”之意。每個月份都有對應的镈鐘。祭孔典禮以仲春、仲秋丁日大祭最為重要,乾隆特頒賜二镈鐘用于祭祀孔子。
絲竹之音
孔府舊藏中和韶樂樂器除欽頒鐘磬外,尚有琴、瑟、排簫、篪、笙等器。
瑟形似古箏,是古代雅樂演奏的主要樂器之一,與琴同為演奏旋律樂器。清代祭孔中和韶樂用瑟四把,瑟長約合今210厘米。
排簫又名鳳簫,因形如鳳之雙翼,有鳳鳴之效。排簫共十六管,管面各書描金律名,按其陽律、陰律分別排開。每管之上端斜削一吹口,各管依長度不同而單獨發音。十六管鑲插于木制套架之上,套架通體髹朱漆,飾以描金雙龍戲珠紋。祭孔演奏時用排簫二只。
篪是祭祀樂舞中的旋律樂器之一,《詩經·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塤,仲氏吹篪”,篪與塤合奏,關系猶如兄弟。清代《中和韶樂》祭孔定制笛六、篪四。篪有二制,一為姑洗篪,用于陽月,二為仲呂篪,用于陰月。不同于吹笛時兩手一前一后,篪演奏時兩手在前。
陶土之樂
塤是八音之中唯一的土質吹奏樂器,演奏時雙手捧塤吹奏,祭孔定制用塤二只,陽月用黃鐘,陰月用大呂。
清代《中和韶樂》塤為七孔,清以后祭孔用塤已無一定之規。展覽中展示了一組孔子博物館藏民國時期的陶塤。此五孔塤為至圣廟古樂傳習所日常演習所用。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