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何以生發
來源:大眾日報作者:察應坤 2024-11-19 09:42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薄八枷敕绞健焙汀靶袨榉绞健敝苯記Q定著人們的“生活方式”。正如中國著名思想家梁漱溟所言,文化是一種生活的樣法。當我們提倡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候,其實就是在提倡一種“生活的樣法”。當我們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其實就是要讓其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發揮實際作用,而我們的日常生活也一定是要充滿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發”意味的“文化生活”。
同向同行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三大組織支柱:家庭、學校和國家,其與日常生活具有內在一致性,二者都以實踐、致用為價值前提,以實現政治理想和個人發展相統一為價值追尋,特別是“人民中浸染著的儒家倫理觀對于學術的摯愛,仍被證明是其發展活力和適應能力的源泉”。
就價值前提來看,文化的本質是“人化”,而生活的本質是“人為”。文化自始至終反映著人的生活,也會因人的生活變化而變化。在馬克思看來,“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人的生活是在物質生產實踐基礎上形成和展開的人的生存狀態或人的實際活動過程。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言,它始終將人們的現實生活作為最重要的實踐場域,孔子提出的“六藝”,主要是實踐性的功夫,而非理論性的技巧,因為它們屬于能力的范疇,而不是知識的范疇?!敖浭乐掠谩币彩菢O具實踐意蘊的思想,在當時主要表現為建立“士人政府”的實踐指向,再到宋明理學的“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边@也是對實踐哲學的進一步深化,主要體現為一種道德實踐。立足現代生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精神營養,“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
就價值追尋來看,文化的指向是“化人”,而生活的指向是“為人”。文化的價值在于“以文化人”,往往這種教化是與國家政治理想和社會治理緊密嵌合。作為中國傳統社會正統的儒家思想立足于現實生活,通過道德感召、倫理塑造和秩序規范對民眾實行社會教化以實現“民善而國治”的理想。需要注意的是,教化的關鍵是“德化”?!洞髮W》開篇即論“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此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其主導力量的自我成長,這種文化主體性的最終目標就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下,中國式現代化所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突破了資本主義文明對“人”的宰制,超越了西方社會的“經濟人”和“單向度的人”,真正追求“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這一點與日常生活中所追求的美好生活的目標是一致的。
融通聚合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承載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發展形成的價值共識,反映了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積淀,塑造了中華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而生活方式是指人們一切生活活動的典型方式和主要特征的總和,包括飲食起居、社會交往、精神生活等方面。
就物質生活傳統來看,古代的許多思想家都主張人們精神生活富足要立足于物質生活富裕,因此,在幾千年的歷史演進中,積淀了豐厚的物質生活傳統?!皞}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管子》)孔子在與其學生冉有的對話里提出了“庶—富—教”的惠民順序,孟子繼承了孔子的理念,他認為只有在使物質得到充分保障后,才可能“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在物質生活中,衣食住行是社會生活最基礎的環節,其中,飲食文化是與生活最為緊密的傳統。當下,飲食選擇愈發多元,但我們的飲食傳統的基本框架依然穩固。菜品制作上,傳統的煎炸炒燒、鹵煮蒸烤依然是主要烹調方式;口味偏好總體上仍然追求傳統的五味調和,地域性的口味傳統如“南甜北咸”等也依然保持;筷子、杯子、盤子以及同桌共食的習慣依舊未變;依舊保持老人、客人上座,晚輩、主人陪侍的餐桌禮儀。
就社會生活傳統來看,中國傳統社會是禮俗社會,當代社會雖然已進入現代法理社會,但在日常生活中依然有禮俗傳統的印跡。儒家思想以仁、義、禮、智、信為道德行為準則?!端{田鄉約》中寫道:“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比藗冊卩l村生活共同體中,在生計、規約、禮俗、患難等方面,相互激勵、監督、交往、救助。這種互助互惠人情交往方式是宋明以來中國鄉村社會的主流社交傳統。雖然近百年來這種傳統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和鄉村治理模式嬗變而趨向淡化,但在婚喪嫁娶中,人情互惠傳統仍普遍存在。此外,婚喪嫁娶作為一種重要人生儀禮,雖然屢經改易,但基本精神與主要環節仍然活態存在。
就精神生活傳統來看,正所謂“百姓日用即道”“萬方百姓恒日日賴用此道而得生而不覺”,精神生活層面的傳統是“潤物細無聲”的,也是文化傳統的核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突出表現為“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當下,人們的生活方式仍然深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蘊的精神傳統的影響,主要體現為中華民族最深層次的精神追求和價值取向,比如誠實守信的立身原則和自強不息的人生態度。從中國古代教子童謠“拉鉤上吊、一百年不許變”,到成人心靈契約的“君子一言,駟馬難追”,都是對儒家誠信理念的踐履?!白詮姴幌ⅰ币辉~出自《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儒家經典對“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精神作了進一步詮釋:“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敝袊鴰浊陙淼陌l展,就是中國人堅持“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最好印證。
交互共進
在文化演進的鏈條上,人們基于其所生活時代的需要進行新的文化創造,并經由代代相承而積淀,使得文化成為一個不斷增量的過程。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流的儒學價值觀“為哲學家所發明、政治家所強化、教育家和鄉土文人所傳播,最終由基層人民所實踐,成為中國人族群的重要精神支柱與行為準則”。與此同時,在對傳統的承繼中,新的文化不斷生長出來,成為新的傳統的一部分。新的時代條件下,承繼“舊傳統”,培育“新傳統”,并推動“優秀傳統”在現代生活中達到“日用而不覺”的程度,需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堅持從“現實的人”和現實的需要出發,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傳統習俗文化的有機融合。還要依靠日常生活的實踐養成功能,通過“反求諸己”的方式,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不斷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貫通歷史的文化力量,是過去、當下、未來并置融合的文化樣態,也是生活世界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和精神皈依。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關鍵在于融通歷史、聚焦時代、守正創新,“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真正做到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銜接”,還要通過“出去分享其他民族的經驗、宗教和倫理傳統,通過更廣泛的對話走向新的天地”,從而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加貼合現代生活、適應現代生活、融入現代生活,并在現代生活中達到“日用而不覺”的程度。
(作者為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文史哲》編輯部副教授)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