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泱泱齊風”是股什么風
來源:“山東宣傳”微信公眾號作者:南兵軍 2024-12-15 09:49
泱泱齊風,悠悠千載。
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齊文化影響深遠而持久,至今依然熠熠生輝。透過齊文化的獨特風韻,可以看到其突出的先進性。
圖源|澎湃新聞
比如“舉賢尚功”之風。從姜太公封齊建國,到齊桓公起用管仲成為春秋五霸之首,再到田齊開創稷下學宮成為戰國七雄之冠,都閃爍著“舉賢尚功”文化的光芒;從齊國兵學《六韜》到《司馬法》,再到《孫子兵法》,則都顯示出“舉賢尚功”在齊國軍事領域的運用。
可以說,“舉賢尚功”是支撐齊國八百余年的思想積淀和組織基礎。這種“唯才是舉”“任人唯賢”的治國方略,看似是個用人、獎懲機制,實際上關系到齊國的立國之策和強國之法。
又如“管鮑相交”之風。管仲是公子糾的謀士,鮑叔牙是公子小白的謀士,兩人各為其主,管仲為了公子糾還曾用箭射過小白。小白當上國君成為齊桓公之后,詢問鮑叔牙如何安定社稷,鮑叔牙卻力薦管仲。桓公說,我與管仲有“一箭之仇”怎能用他?鮑叔牙解釋,他是為主出力,他的能力遠超于我,你若用他,則“一匡天下”。事實證明,管仲果真是良相。
從“一箭之仇”到“一匡天下”,體現的是包容、寬恕、理解和信任。“管鮑相交”,首先是兩人為了國家利益和長遠大業而包容、寬恕、相惜。其次是各自找準定位,鮑叔牙認為治理國家不是自己所長,論治國之才、富國強兵,只有管仲,而事實證明,“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再次,君主對管、鮑的理解和信任,亦為佳話。
這一文化現象,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
稷下學宮
圖源|博覽新聞
再如“稷下學宮”之風。稷下學宮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推陳出新、守正創新”思想的發源地,營造了招賢納士、廣開言路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濃厚氛圍。
司馬光《稷下賦》曰:“致千里之奇士,總百家之偉說。”稷下之“名”,正如齊威王虛懷納諫,勵精圖治,“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吸引儒、道、法、農、名、兵等各家云集而來,涌現出孟子、荀子、鄒子、慎子等諸子百家。稷下文化是多元文化的象征,彰顯了中華文化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
還如“大商無算”之風。大商無算,是商業智慧,是思想境界,是政治信念。真正的大商與大家、大國一樣,在他們的命運、生涯和一切活動中,沒有算計而又無所不算,他們算的是大賬而不是小賬,算的是長遠利益而不是急功近利。
正如《易經》所云:“于己有利而于人無利者,小商也;于己有利而于人亦有利者,大商也。”“大商之為商者,非以聚財富家為目的,而以經世濟民為己任。”
“大商無算”雖說是瑞蚨祥創始人孟洛川傳授給兒子的“經商之道”,但早在齊桓公起用管仲時就顯示出其風范了。桓公不計較“一箭之仇”,“算”的是齊國的長久之利——“一匡天下”;管仲胸襟宏闊曠達,以天下之利為利,不貪圖一時一己私利,輔佐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管仲紀念館
攝影|朱長偉
支撐“大商無算”的文化基礎是“信”。“信”之文化,從柯地會盟上也能看出來。齊魯兩國在柯地會盟,齊桓公在被脅迫的情況下訂立了不利于自己國家的盟約,他本想反悔,但管仲勸他不要失信于諸侯,失信于天下,桓公采納了管仲的意見。各諸侯聽聞此事,都認為齊桓公言而有信,愿意歸附齊國。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民無信不立。誠信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之一,是構建整個社會道德體系的基礎,至今仍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亦如“有備無患”之風。“有備無患”是齊國兵學的一大特色。
《司馬法》認為“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平,忘戰必危”,表明既反對戰爭,又不忘戰爭準備的態度。
《六韜》卷一《文韜》篇內分《文師》《守土》《守國》《兵道》等十二篇,主要論述作戰前如何充實國家實力,在物質和精神上做好戰爭準備,如對內先要富國強兵,對人民教育訓練,使之萬眾一心,同仇敵愾;對外要掌握敵方的情況,注意保守秘密,這樣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孫子兵法》“十三篇”則可以說篇篇都體現了“有備無患”的思想,如“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戰而屈人之兵”“以虞待不虞者勝”等,都在告訴我們:“知勝(信息情報準備無誤)方能全勝”“威加于敵(對敵有威脅的戰爭準備)方能不戰而勝”“備戰方能止戰”。
姜太公銅像
攝影|王金智
任何的作戰平臺和機遇,都是給有準備的人的。“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實際上是姜太公早已做好了被周文王重用的準備。早于秦國東長城一百五十多年修建的齊長城,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備戰、防御、贏得戰爭主動的一道屏障。
“有備無患”是中國兵學文化的“和平”底色。在現代戰爭中,所謂的“空城計”是不存在的,所謂的“不戰而勝”“伐謀伐交”等等,要想真正取得成功,主要也得靠實力——既要看綜合國力,也要看軍事武裝的戰斗力。即,要想和平必須有止戰的實力和準備,只有戰無不勝才有不戰而勝。
齊風浩蕩,穿越古今。兩千多年前,齊文化締造了當時全國最大、最繁榮的商業型都市臨淄,贏得“東方古羅馬”的美譽,今天,我們應加強對齊文化的挖掘、整理、提煉、傳承與弘揚,讓它在新時代繼續提供有益啟示。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