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商王族后裔,卻“叛逆”祖宗,從“吾從周”到開創儒家學說
——三個“標簽”中的文明抉擇來源:中國孔子網作者: 2024-12-18 09:35
日前,“何以中國·弦歌不輟”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在享有“東方圣城”美譽的山東曲阜啟動,中國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再次成為焦點。
作為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思想淵藪集中于一句話,即在《論語·八佾》中子曰:“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孔子說:“周朝的禮儀制度借鑒于夏、商二代,是多么豐富多彩啊,我遵從周朝的制度。”
孔子說“吾從周”,身上就多了兩個標簽:叛逆者和繼承者。“叛逆”,是對殷商無道的叛逆;“繼承”,是對周朝禮儀文化制度的繼承。此外,他還有更重要的第三個“標簽”:開拓者。
叛逆者
在曲阜孔子博物館,可以看到根據《史記》整理的孔子家譜,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王室后裔。微子啟(微子開)是商王帝乙的長子,紂王的庶兄,《史記·宋微子世家》記載:“紂既立,不明,淫亂於政,微子數諫,紂不聽。”“周武王伐紂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於軍門,肉袒面縛,左牽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於是武王乃釋微子,復其位如故。”周成王時期微子啟被封于商丘,建立宋國,爵位為公爵。微子啟死后,其弟微仲繼位,微仲就是孔子的第十四世祖。孔子之所以生在魯國,是因為孔子的曾祖父孔防叔為了逃避宋國貴族爭斗,逃到魯國。因此,孔子實際是商朝開國君主商湯的后代。
在今天微山湖的中心島上,有座三仁殿,里面供奉著商朝微子、比干、箕子三尊塑像。微子、箕子和比干在紂王無道的情況下,分別選擇了離開、裝瘋和直諫的不同方式抗爭。太史公說:孔子稱“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殷有三仁焉”。
孔子稱贊“微子、比干、箕子”為“三仁”,延續他們的“政治路線”,因此他是殷商末期制度的叛逆者。就像瞿秋白稱譽魯迅先生“是封建社會的逆子,是紳士階級的貳臣”一樣,孔子對殷商王族,也有類似的叛逆特點。
神權法思想在商代極盛,殷商奴隸主貴族以迷信鬼神著稱,當時的宗教迷信中出現了作為上神的“帝”或“上帝”,這被商人視作祖先。為了取悅祖先和神靈,商王經常會進行各種祭祀活動,每次祭祀,都用活人作人牲。作為商王族后裔,孔子當然清楚這種崇拜,但孔子主動和殷商的鬼神保持了距離。
《論語·述而》載:“子不語怪力亂神”,當子路追問怎樣事奉鬼神時,孔子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主張重人事而輕鬼神。子路再問,他仍含糊說:“未知生,焉知死”。孔子看重祭祀,但不贊成亂行祭祀,他主要是想通過祭祀儀式,教育人們去追念先祖的功德。所謂“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為的是要達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的目的。由于孔子把祭鬼神只看作教化工具,所以并不認真計較它實質性的有無。他說:“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祭神表示出虔誠態度,至于“神”的有無,孔子并不深究。所以在樊遲問怎么才算知(智)時,孔子回答: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繼承者
與此同時,孔子主張恢復周禮,是周公旦制定的道德和政治規則的繼承者。多年從事殷商發掘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南方科技大學講座教授唐際根對此曾有過精辟解釋:孔子思想重周而不重商,很重要的原因,是商代重殺戮,而周代樹仁德,孔子要解決的是平王東遷后禮崩樂壞帶來的社會失衡。所以孔子說“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唐際根這個觀點,是從商、周兩代的考古及發掘證據出發得出的,他說:中國古代從野蠻轉入文明是在由商入周的過程中實現的,其中最重要的體現就是人殉和殺人,商代視人命如草芥,墓葬中大批人殉,而周代則很少見人殉的情況。在“崇拜與信仰方面”,從商代墓葬發掘情況可以確定,大型墓葬有諸多人頭殉葬,這些人頭以青少年為主,且十個一排,更有甚者將人的頭顱砍下后用鼎進行蒸煮,這說明商代的信仰已經比較完善了。到了周代,從發掘的銘文可以確定,周代兩次大規模武力推翻商代是確信無疑的,但周初首領周文王曾被囚禁于商,深知商代殺人及人殉的弊端,周建國后一改前朝制度,實行仁政,大肆分封,加之移民、遷都等方式對商代文化進行改造,幾乎杜絕了人殉制度。
青年學者李碩著作《翦商:殷周之變與華夏新生》,將商亡周興進程中文明的演進解釋得更詳盡。通過對大量考古資料的文字還原,作者將三千多年前商人一幕幕慘絕人寰的典禮場景描述出來,商人給諸神奉獻祭禮,每次祭祀都殺戮異族。對這種殘忍人祭制度的消失,過去大多數學者的看法是逐漸、自然、不知不覺退場的——但作者將人祭風俗的消亡歸因于周朝幾位開創者,尤其是周公旦的努力。
李碩指出,周公制定的禮儀制度,消滅了舊華夏文明及其相關記憶,打破了族群血緣壁壘,讓塵世生活遠離宗教和鬼神世界,不再把人類族群的差異看作神創的貴賤之別。這是華夏文明最徹底的一次自我否定與重生。因此,“殷周之變”不僅僅是一場簡單的政權更替,更是華夏文明形成史上里程碑式的革命。
特別能體現孔子對周公禮儀制度尊崇的,是后世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句話:“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后乎’。”孔子反對商朝的殘酷人殉,就是以人形陶俑代替人殉葬也不行,這是反對人殉的決絕姿態,從中可以看出孔子愛惜生命的態度。考古發現,在孔子生活的春秋魯國,墓葬中人殉非常少見,這不能不說與周公禮儀制度推廣有關,孔子也肯定從中受到影響。
開拓者
周公創立,孔子尊崇的禮樂制度,改變了中華文化發展的方向。西漢時期的《禮記》總結商周之際的文明之變時說:“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先罰而后賞。尊而不親,其民之敝,蕩而不靜,勝而無恥。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
作為商王族后裔,孔子“從周”不“從商”,由叛逆商王族到繼承周公文化禮儀制度,顯示出可貴的體恤精神,可貴的文化自覺,可貴的文明辨別力,但孔子最主要的文化貢獻,是在繼承周公文化禮儀制度的基礎上,開創儒家學說,樹立了以“仁”為核心的文化精神。
許慎《說文解字》載:仁,相人偶也;從二人。“從二人”,說明“仁”首先是解決對他人的態度和行為問題,“仁”就是“愛人”,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提倡廣泛的理解和體貼他人,以愛人之心調節社會人際關系,穩定社會秩序。孔子“仁”的思想超越了人際交往范疇,擴展到思想、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到孟子時期形成“仁政”思想。
孔子開創的儒學思想,就像血濃于水一樣,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和道德主張,深深鐫刻于中國人的一言一行。“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成為人們平時的處事原則和方式方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里的“和諧”“誠信”“友愛”等,都能從儒學思想里找到相關表述:“和為貴”、“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愛人”,這就充分說明了歷史和現實之間的傳承。
借鑒歷史,開創前行,是孔子一生思考的話題,并以此規定個人的努力奮斗方向。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他詳考了夏、商、周三代的歷史,發現這樣一個事實,即殷禮是以夏禮為基礎,而又進行了損益,周禮是以殷禮為基礎,而又加以損益的。過去、現在和將來之間,后一代總要對前一代的文化遺產加以吸收、改造,從而創造出新的文化,這是孔子開放的歷史發展觀。
朱熹曾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這是對孔子之于外部客觀世界的高度評價。有否定,有繼承,有創新,孔子開創儒學思想,幾乎以一己之力構建了古代中國的社會規則,成為華夏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倫理。
人的所有思想都來自實踐,孔子開創的儒學思想也不例外。孔子“吾少也賤”,恢復貴族身份是父母去世之后。既有貧賤的人生閱歷,又在恢復貴族身份后有豐富的政治閱歷,這為孔子創立以“仁”為核心的儒家學說提供了實踐基礎。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