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數九” 春歸有期
來源:大眾日報作者:盧昱 2024-12-21 16:13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12月21日17時21分將迎來冬至節氣。
在先民的感知中,冬至在氣候、光影上的變化,恰是陽氣漸長、春日即來的標志,即所謂“冬至一陽生”和“春生冬至時”。在《尚書·虞書·堯典》中,古人對冬至這一天如是描述:“……日短,星昴,以正仲冬。”這里的日短,便指冬至。
歲月循環有序,陰極之后,陽氣回生。古人以五天為一候,將冬至分為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動。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冬至時陽氣初生,陰氣仍十分強盛,土中的蚯蚓仍蜷縮著身體;麋,俗稱“四不像”,古人認為麋鹿屬陰,冬至后麋鹿可以感受到陰氣在逐漸減退,于是其鹿角脫落,預示著陽氣萌生、陰氣衰退;隨著陽氣漸升,井水開始上涌,山中的泉水也歡快地在冰層下唱起歌來。
冬至又名“一陽生”、“數九”、“冬節”、“長至節”、“亞歲”,此時農事終結,萬物俱寂,春日待啟。“冬至”作為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節氣,被古人視為上天賜予的福祉:周朝時,開始把冬月作為正月,把冬至作為春節,讓人們拜歲和賀冬;漢武帝后,冬至不再是正月,但古人仍很重視,稱為“小年”;魏晉六朝稱冬至為“亞歲”,唐宋明清,皇帝有祭天大典。
農人說,“過了冬(至),一天長一棵蔥”。在傳統歲時文化里,有冬至“數九”之俗。在南北朝時,這一民俗便確立了,當時人寫道:“俗用冬至日數及九九八十一日,為寒盡。”每個識字的兒童,在冬至這天會被分到一張“九九消寒帖”,用以描紅的九畫空白字——“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注:繁體字“風”)”。從冬至第二天早上開始,每天在空格上按照筆序填上一個筆畫;八十一天后,已是柳條垂絲,春天來了。
齊魯大地有“冬至餃子夏至面”之民俗,并配以“冬至不吃餃子凍耳朵”、“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的說法。在很多重要的時間節點,餃子象征著團圓。冬至居家,尋常日子,煮幾盤白菜餡兒餃子,溫二兩燒酒,餃子就酒,越喝越有。
在清簡靜謐中,白晝將悄然變長,萬物正蓄勢待發,那生機勃勃的春天,就在不遠處。
編輯:宮英英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