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康有:深刻理解“六個必須堅持”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意義
來源:《教學與研究》作者:朱康有 2024-12-25 14:54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繼續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好、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在這段話中,“首先要”講的是第一位的,“貫穿其中”指的是該思想體系涉及方方面面,我們可以用這個“線”把它“串”起來,成為一個整體。
一、“六個必須堅持”的重大意義
“六個必須堅持”深刻揭示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系的精髓要義,體現了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認識論和方法論相統一的鮮明特色。
(一)從歷史繼承看,賦予了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新的時代內涵
馬克思主義之所以“放之四海而皆準”,關鍵在于貫穿其中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具有普遍適用性。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世界觀和方法論上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一脈相承:理論基礎、歷史基礎、文化基礎、實踐基礎內在一致,政治立場、理論品格、價值取向、目標追求內在一致。
“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掌握馬克思主義完整科學體系的重要前提”。哲學世界觀與方法論緊密關聯。“基本原理是對更為廣闊時空領域的事物本質和發展規律的概括,對于人們的實踐活動具有更為普遍和根本的指導意義”,能夠指導實踐,當然處于世界觀層次的基本原理已經轉化為方法論了。
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取得了重大成就,對之進行系統化抽象化總結,便形成了進一步推進理論創新的基本原則。它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語境下、現實實踐中的具象化表達、具體化呈現,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方面的哲學表述,乃實踐層面的明確宣示。
(二)從現實生成看,在“兩個結合”中夯實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系的哲學根基
“六個必須堅持”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科學體系不管有多少方面,都把它們統攝、串聯起來,增強了深度化、擴展了普遍性。這一體系既在“兩個結合”中產生,也于“兩個結合”中不斷創新發展。
首先,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提出了一系列原創性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我們今天應當堅持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什么?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時期的相關論述中,談到了“基本原理”有哪些基本內容、我們該如何堅持發展。中國具體實際是什么?說白了就是認清我們在中國歷史、在當代世界的時空定位,弄明白我們要“干什么”。在此基礎上,才能實現真正的“結合”。
其次,“第二個結合”打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創新空間。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到“宇宙觀、世界觀、天下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哲學層面,這就使其與馬克思主義文化進行比較、融通時,并非僅簡單具體“術”層面的結合,更為“道”層面的互通。新時代很多大戰略、大倡議,深深打上了中國人、中華民族處理多元世界矛盾的智慧藝術烙印,成為引領時代潮流和人類文明進步的鮮明旗幟。
“兩個結合”,尤其是“第二個結合”,作為習近平文化思想一個標志性貢獻,在社會上引起的震撼將是非常強烈而持久的。它徹底扭轉了近代以來對民族精神文化總體評價狀況,發出的是自近代以來對傳統正面評斷的最強音,化解了民族心理的深層糾結,提供了走向現代、面向未來的內生聚合動因。
(三)從未來導向看,是指導解決新時代中國一切問題的“金鑰匙”
把握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根本遵循。把控人類社會發展規律,關鍵在于認清世界面臨的突出問題和矛盾,提出解決方案。“堅持”這個字眼,總結出來的是對待規律的立場觀點方法;唯有把握規律,才能夠以不變之道,沉著、穩定應對各種大風大浪。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方法指引。作為一條新道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對引領人類社會進步方向有著重要意義,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引必不可少。
提供克服“本領恐慌”的理性啟迪。要站得高、看得遠、鉆得深,就要以“六個必須堅持”為“望遠鏡”“顯微鏡”,全方位加強理論修煉,提高綜合素質,實現能力升級。
二、“六個必須堅持”的科學內涵
“六個必須堅持”作為相互聯系、內在統一的有機整體,體現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立場觀點方法,是推進黨的理論創新需要始終關注的基本點。
(一)人民至上:人民利益至高無上
堅持人民至上,就是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堅持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堅持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堅持人民是黨的工作的最高裁決者和最終評判者。它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價值支點、實踐原點,彰顯根本立場,乃該思想體系的鮮明底色、貫穿其中的紅線。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立場。緊扣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將發展的每一個環節融入黨的性質宗旨、滲透黨的初心使命。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反映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
人民與政黨的緊密關系。黨在任何時候都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充分調動人民積極性,始終是我們黨立于不敗之地的強大根基。政治智慧的增長、執政本領的增強、領導藝術的提高,要深深扎根于人民群眾的實踐沃土中。
工作得失衡量的價值標準。時代是出卷人,我們黨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執政水平和成效不是由自己說了算,必須而且只能由人民來評判。
將人民比作天地,看作江山,當成老師,作為評判,說明“人民”二字具有基礎性、根本性的地位和作用。所有問題的根源,都是在這一立場上發生了偏頗、動搖,沒有意識到我們身上的責任和擔當。
(二)自信自立:把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堅持自信自立,就是根據中國自己的實際情況和自身條件,確立適合自己的發展政策、策略,堅持“四個自信”,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始終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把中國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它清晰揭示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內在精神特質,體現戰略主動,是不斷奏響馬克思主義新篇章的內在精神要素和外在行動范式。
堅守初心使命,保持戰略定力。對馬克思主義信仰、共產主義信念堅貞不渝,對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定不移,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信心堅如磐石。走自己的路,舞臺無比廣闊,歷史底蘊無比深厚,前進定力無比強大。
堅持獨立自主,實現自立自強。獨立自主是我們黨從中國實際出發、依靠黨和人民力量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必然結論。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
堅定“四個自信”,掌握歷史主動。我們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壓,以高超的斗爭本領、頑強的斗爭意志,維護國家尊嚴與核心利益,掌控發展和安全主動權。
只有實現自信自立,才能走向自強。
(三)守正創新:在固本培元中開拓進取
堅持守正創新,就是要求人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尊重和遵循事物發展規律,通過創新實踐和創新思維活動改變現存事物,不斷創造出新的實踐成果和認識成果。它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保持生機活力的根本動力,體現了該思想體系的理論品格。
正確處理守正和創新的辯證關系。守正就能不迷失方向、不出現顛覆性錯誤,創新即可跟上時代乃至引領時代。守正就不會偏離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但這不是因循既往、刻舟求劍,還要不斷發展、與時偕行,否則就是保守的、落后的、過時的。
深刻把握守正和創新的鮮明特征。守正就是堅守正道,“道”就是規律。在立場、方向、原則、道路等根本問題上毫不含糊、旗幟鮮明,不變道、不改志,同時把創新立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關鍵地位。
推進實施重大戰略上的守正創新。系列重大改革舉措、戰略,均系守正基礎上的創新發展,許多是具有前瞻性、開拓性的重大部署,很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
既應守定根和魂、厘清本和源、認準旗和路,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又當敏銳識變、靈活應變、主動求變,開拓進取、再鑄輝煌。
(四)問題導向:聚焦矛盾精準發力
堅持問題導向,就是承認問題是事物矛盾的普遍表現形式,善于把發現和認識矛盾作為打開工作局面的突破口,通過解決現實問題,推進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它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創新推進的重要邏輯,體現了這一思想的鮮明風格。
敢于直面問題,正視各種矛盾。若漠視問題,就會使小問題拖成大問題,個別性問題擴散成普遍性問題,本易解決的問題演化成老大難問題。問題是創新的起點,也是創新的動力源。
真正發現問題,分析解決問題。以重大問題為導向,抓住關鍵問題進一步研究思考,推動解決發展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在找準問題、吃透情況的基礎上,設法解決問題,而不能被問題牽著鼻子走、一味地疲于應對問題。
堅持底線思維,化解風險挑戰。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鵝”事件,也應防范“灰犀牛”事件。通過解決問題增長本領,把解決問題和矛盾作為考核干部的政績準繩。
聚焦全面深化改革遇到的深層次問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遇到的新問題、當代國際變局中出現的重大問題、黨的建設面臨的突出矛盾,尤其針對可能影響甚至中斷民族復興進程的重大風險隱患,敢于斗爭、善于斗爭。
(五)系統觀念:通攬全局謀劃長遠
堅持系統觀念,就是要堅持發展地而不是靜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統地而不是零散地觀察事物,努力從整體上、全局上把握問題,恰切處理各種重大關系,提升工作科學化水平。它反映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思維方法、思維方式,體現了這一思想的戰略遠見和全局謀劃。
整體謀劃、協同推進黨和國家治理體系變革。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應加強頂層設計,顧及各項改革的關聯性、系統性、可行性研究。
通過解決發展的非平衡問題,推進系統走向動態平衡。整體推進,防止畸重畸輕、單兵突進、顧此失彼;重點突破,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做到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統一。
在與環境的協調性中,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各國各民族經濟社會發展相互聯系、相互影響日益增強,融合互通、良性互動漸漸成為共同繁榮發展的大勢所趨。
在把方向、抓大事、謀全局中,把系統觀念、系統思維融入并運用于治國理政實踐。這種謀劃問題的方法,能夠幫助我們提升工作的科學化水平。
(六)胸懷天下: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
堅持胸懷天下,就是堅持從人類發展大潮流、世界變化大格局、中國發展大歷史正確認識和處理同外部世界的關系,站在世界歷史的高度審視世界發展趨勢和面臨的重大問題,在融入世界發展中不斷發展壯大自身,同時又以自身發展不斷推動世界發展。它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全球視野,體現了這一思想的世界眼光和博大胸襟。
關注世界前途命運。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黨,也是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的黨。超越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意識形態、不同發展階段的差異和分歧,用共同利益、共同挑戰和共同責任把各國前途命運聯系在一起。
重塑全球價值理念。倡導全人類共同價值,呼吁文明交流互鑒共存,推進各國相互依存、人類命運與共、國際社會真誠合作。
引領人類文明進步。創造性提出中國理念、中國主張、中國方案,成為引領時代潮流和人類文明進步的鮮明旗幟。科學解答當今面臨的突出問題、共同問題,指明人類未來前進方向。
胸懷天下,既是一種正確看待世界的眼光,也是一種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科學思維方式,批判并超越了西方“利益至上觀”“國強必霸論”“文明優越論”“文明沖突論”“普世文明”說。
“六個必須堅持”要從整體上把握,不能相互對立、彼此分割。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則,是“六個必須堅持”在改革中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直接體現。
三、“六個必須堅持”的實踐要求
“六個必須堅持”為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提供了銳利武器,可使我們思維方式和精神世界更好適應事業發展需要,使各項工作朝著正確方向、按照客觀規律推進。
(一)從改造主觀世界來說,就是要提高思維能力,優化思想方法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關于方法的論述可分為三個層次:哲學思維方法、科學思維方法、實踐工作方法。
增強哲學思考和思辨能力。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看家本領”,學哲學、用哲學,是我們黨的一個好傳統。新時代中央政治局曾兩次集體學習,專門研討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這是承繼好傳統的重要舉措。
堅持科學的思想方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只有堅持科學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嚴格按客觀規律辦事,才能真正抓住機遇,辦成一些事情,不斷把黨和人民的事業推向前進。”
(二)從改造客觀世界來說,就是要堅持實事求是,搞好調查研究
在回憶知青歲月時,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講道,陜北七年最大收獲之一是讓他“懂得了什么叫實際,什么叫實事求是,什么叫群眾”,這是他獲益終生的東西。
很多同志在認識上也知道這點,但在遇到具體問題時,經常會冒出各種主觀主義的東西,為什么會出現(甚至反復出現)這樣的問題?“從思想根源來看,就是沒有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
只有堅持群眾路線,才能真正做到實事求是。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工作路線、根本工作方法,與實事求是相輔相成。實事求是的過程,就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過程。
掌握調查研究這個基本功。調查研究是領導干部提高認識能力、判斷能力和工作能力的過程。沒有調查,“更沒有決策權”,“調查研究的過程就是科學決策的過程”。“正確的貫徹落實同樣也離不開調查研究”,抓工作停留在一般性號召不行,要結合當地實際,形成具體舉措。
(三)從主客合一來說,就是要做到知行合一,強化擔當作為
真學真信,以知促行。“知是行之始”,只有保持理論上足夠的清醒,政治上才能堅定、行動上才能堅決。把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科學信仰立起來,首先就要真正理解這一科學理論,學愈致信、學愈堅信,通過真學達到真信。
立身修行,指導實踐。“行是知之成”,“真知”和“真行”是統一的。應把精神的力量轉化為物質的力量,把理論的力量轉化為實踐的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學馬列主義,但馬列主義經典著作不能給出解決現實問題的現成答案,只能運用它的原理、立場、觀點、方法,通過自己的摸索、咀嚼、創新來提出答案。”因此,應結合每個行業、每個領域的特殊問題,發揮主體自覺能動性,進行艱苦的探索,才能產生出相應的具體思路和方法。
(作者系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國家安全學院教授)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