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營造出濃濃的儀式感,更具有強烈的共情感 一場“敬師禮”的活態傳承
來源:大眾日報作者:孟一 王芊 高源 周慧喆 2024-12-31 09:37
記者孟一通訊員李想報道 2024中國國際孔子文化節“尼山敬師禮”活動現場。
今年,我和團隊在2024中國國際孔子文化節上首次推出了“尼山敬師禮”活動。秉承著“古為今用、繼承創新”的原則,我們創新性地將小場景演出、無伴奏合唱等青年一代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與傳統禮樂儀式進行了有機結合,2575名師生同行“敬師禮”、共致《祝文》。
呈拜師帖、行拜師禮、敬感恩茶、奉六禮……近日,一場拜師禮在曲阜孔廟上演。“早就想來曲阜‘拜師’了,今天終于達成愿望,不虛此行。”來自濟南一家職業學院的學生小陳告訴記者,之前無意間刷到了“尼山敬師禮”的視頻,來曲阜“拜師”就成了他的愿望。
2024中國國際孔子文化節期間,首次推出“尼山敬師禮”活動,一時間,來曲阜“拜師”掀起熱潮。究其原因,不僅因為活動營造出了濃濃的儀式感,更因為那些充滿創意巧思且科學連接了現實生活的環節設計,讓觀眾沉浸其中,具有強烈的“共情感”。
“看到‘尼山敬師禮’這么受歡迎,我們與有榮焉。”2024中國國際孔子文化節濟寧市執委會尼山敬師禮組工作人員高巖說,他們團隊耗時近兩個月,不斷考據、創新、精煉,精心打磨出了這一活動。
“接到任務后,大家一方面躍躍欲試,想要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多年輕態表達、在各國嘉賓面前秀上一把中式美學;但又怕拿捏不好傳承與創新的度、詮釋不出中華禮儀的精華。”高巖說,儀式之所以是儀式,就是因為它必須遵循嚴謹的禮制流程,在這樣一個“框子”里搞創新,難度倍增。難題既陳,高巖和團隊成員選擇從拉近敬師禮儀式與受眾的距離入手,讓古代禮儀與現實生活產生交集。
活動開場環節,100名手持濟寧各中小學校旗的旗手排著整齊的隊伍、滿身朝氣地跑步入場,在巍峨的孔子像前,迎風招展的校旗方陣與尼山圣境中軸線共同構成了一個大大的“中”字,寓意中華文脈源遠流長。
談到校旗列陣環節的設計初衷,高巖解釋,敬師禮現場的參與主體是青少年,未來身負文化傳承重責的主體也是青少年,當他們看到自己學校的旗幟在這樣國際化的展示平臺上飄揚起來,不論是對師長的敬重,還是對教育的感恩,都會被迅速激發出來,有了這個情緒作鋪墊,再去講述古代禮儀的內涵就容易了很多。
情緒鋪墊到位,精心烹制的“主菜”就該上桌了。在巴黎奧運會冠軍李越宏、孫夢雅的帶領下,2575名師生齊聲誦讀《論語》經典名句并同行“敬師禮”,一場與先賢孔子跨越千年的對話就此開啟。
不過,即便在領誦人選這樣看上去并不復雜的“小事”上,高巖和團隊成員們也沒少費心思。
“不論是領誦《論語》的奧運冠軍代表,還是在后續環節出現的道德模范、行業代表,都展現了奮勇拼搏、擔當作為的新時代價值風貌。讓他們唱主角,古代儀式所傳達的文化深意就接軌了新時代、擁有了新內涵,能更好起到激勵青年發奮學習、開創未來的作用。”高巖說。
文化“兩創”要深入人心,不僅需具備扎實的文化功底,更考驗創新者對時代脈搏的把握。近年來,濟寧一直努力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轉化路徑,打造了新時代中式婚禮、學禮、節禮、敬師禮等新禮儀樣板范式,在活態傳承中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具時代魅力與活力。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