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寧的“孔子系列”:以現代性重構孔子之路
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高凱 2025-02-21 09:28
在當代中國文化版圖上,孔子形象的每一次重塑都暗含著時代精神的嬗變。隨著《孔子:一路顛沛的圣人》(三聯新版,下簡稱《孔子》)的推出,學者、作家錢寧完成了一次對“圣人”孔子生動且極具當下意義的現代性重構。
《孔子:一路顛沛的圣人》。受訪者供圖
“孔子周游列國,可謂‘一路顛沛’,且頗具象征意義——挫折、落寞、困頓、孤獨、追殺、牢獄、疾病、饑餓、死亡,幾乎所有人生考驗都在其中了,而在周游了十四年之后,他仍然沒有機會實現自己的理想。”錢寧于近期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他表示,創作這部小說的初衷源于孔子的執著精神對自己的觸動。“孔子經歷了無數失敗,卻始終不肯放棄自己的信念,他告訴我們,這世上有些信念,可以超越現實的成敗得失。”
作為一部歷史小說,《孔子》并非對圣人人生經歷進行單純的文學化描摹,歷史的真實與虛構中,這部作品對孔子這一當代人心目中更多以符號化形象出現的人物的內心始終保持充滿人性化的觀察與審視,并以充滿現代色彩的表述進行了全新解讀。
在錢寧看來,孔子之所以能夠“一路顛沛”卻始終堅守信念,關鍵在于他對“天命”的信仰。“孔子堅信上天賦予了他使命,這種使命感支撐了他的一生。”錢寧認為,孔子的天命觀,就是人與天的互動關系,而他的使命就是讓“大道行于天下”。
在全球化價值震蕩的當下,錢寧對孔子“天命觀”的詮釋別具意義。他敏銳意識到《論語》中出現多次出現的“天”,是孔子超越現實利害的精神坐標。“孔子不是宿命論者,他的天命觀是經過理性思考的使命感。”在這部小說中,即使孔子在被圍困、被追殺,他也堅信“天之未喪斯文也”——將個體命運升華為文明存續的擔當。
《孔子》以孔子周游列國為主線,穿插了其與父母、弟子、國君、賢臣等人物之間的互動,展現了孔子從“與眾不同”到“超凡入圣”的成長歷程。在其中,孔子的形象既不失歷史的厚重感,又充滿現代的生命力。這種創作理念源自作者對史料的深度耕耘。書中大量的對話直接化用《論語》,關鍵情節取材《史記·孔子世家》,甚至周游路線都嚴格遵循地理考證。
嚴格尊史的同時,錢寧在其中的“雙線敘事”在時空交錯中形成張力:主線是孔子十四載漂泊,副線則通過妻兒、弟子、政敵等多重視角,拼貼出圣人成長變化的心理圖譜。
當62歲的孔子在鄭國城門被形容為“喪家之犬”時,錢寧刻意放大了這個瞬間——沒有悲情渲染,反而讓孔子大笑自嘲,展現出超越時代困境的生命韌性;在陳蔡絕糧的生死關頭,最忠誠的弟子顏回說出“夫子之道,天下不容又如何”時,孔子眼中閃動的不僅是欣慰,更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
在這部歷史小說中,錢寧將孔子從神壇請回了人間。“歷史小說要讓人觸摸到生命的溫度。”錢寧在接受采訪時說,歷史典籍中的孔子過于符號化,對歷史人物,有時需要一種“現代理解”,“孔子當年的許多困境和挑戰,我們今天仍然會遇到。”
值得一提的是,《孔子》的推出,使錢寧完成了他的“孔子系列”——從歷史小說《孔子》,到文本重構的《新論語》,再到探索孔子思維模式《〈論語〉綱要》。三部作品的寫作,前后歷時20多年。“寫完了這三本書,覺得自己完成了一件重要的事。”錢寧說。
《〈論語〉綱要》。受訪者供圖
《新論語》以“仁”為核心,重構了《論語》文本,不增一字,不刪一句,以全新結構來展示出孔子“一以貫之”的內在邏輯。
《〈論語〉綱要》一書中,探討了孔子的“執兩用中”思維模式,將儒家智慧提煉為可操作的認知工具。他通過具體案例演示,如何用“執其兩端”的方法,化解現代社會的價值困境——從商業倫理到科技悖論,孔子的中庸之道展現出驚人的當代適用性。
錢寧在《孔子》的新版序言中寫道:“孔子還是那個孔子,是我們‘與時俱進’了。”這不僅道出經典闡釋的真諦,或更揭示了文化創新的本質——在時代浪潮中不忘人性的永恒,讓古老智慧煥發新生。這種在流動中尋找恒常的努力,或許正是錢寧“孔子系列”給予當代社會最重要的啟示。
在錢寧看來,“經典的意義在于它能夠不斷激發人類的智慧,幫助我們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中找到前行的方向。”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