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閣寄山巔
——大唐詩人在梓州
來源:光明日報作者:凸凹 2025-02-28 09:40
牛頭山見工部
唐廣德元年(763)春天,杜甫登臨牛頭山,寫下《上牛頭寺》。時隔1261年,2024年正月初五下午5時,我站在牛頭山前,待登山的粗氣變勻凈后,開始輕輕朗讀:“青山意不盡,袞袞上牛頭……”
《上牛頭寺》一詩,鐫刻在牛頭山頂、從“詩圣廣場”去往“梓州閣”的路邊。詩刻在黑色花崗石上,花崗石鑲嵌在野石上。我看見的,是拼在一起的兩塊花崗石,一石一詩,落款為“杜甫題牛頭山詩二首”。另一首為《望牛頭寺》。
我是從四川中江縣城邊的北塔山啟程,上成巴高速,順著凱江,到達四川三臺縣城的。子曰:“不學《詩》,無以言。”在三臺,誰都可不見,一定得見“詩是吾家事”的詩圣杜甫。登再高的山,也應該見。我甚至認為,杜甫就是三臺的高度,這樣的高度如同三臺境內海拔最高的山峰一樣,令人仰止。
牛頭山的山門,亦即門楣上嵌有“梓州公園”超大牌匾的公園大門。登通天梯,再上,過“千秋詩圣”石牌坊,就到了山頂“詩圣廣場”。廣場靠里中間位置,有一座大型石雕,表現的是迎面走來、沉郁凜然的杜甫形象。地碑上醒目鐫刻著作于三臺的“杜甫生平第一快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被譽為“蜀中第二草堂”的梓州“杜甫草堂”,坐落在廣場左側。其門聯為清代大學者顧復初撰,郭沫若夫人于立群書:“異代不同時,問如此江山,龍蜷虎臥幾詩客;先生亦流寓,有長留天地,月白風清一草堂?!?/p>
從見于史籍的記載看,自宋代開始,三臺就立祠建廟紀念杜甫,先后在城東建“少陵祠”,城西牛頭山建“工部草堂”,城南望君山立“拾遺廟”。牛頭山“工部草堂”是明朝萬歷年間,由潼川知府張輝南主持修建的。時任四川提學副使的陳文燭《懷杜亭記》載:“萬歷甲戌,不佞奉命督蜀學政,三試梓州,徘徊牛山者三。尋亭舊基,在寺之后,命張刺史創為工部草堂而記之?!惫げ坎萏媒ǔ珊?,張輝南請陳文燭作《牛頭山工部草堂記》。盡管當時人們如此費心費力,但三臺這三處紀念杜甫的建筑,沒經受住時間的考驗,未能留存至今。
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三臺縣開始籌備在牛頭山明代“工部草堂”遺址,重建三址合一的梓州“杜甫草堂”。梓州“杜甫草堂”于1984年開工,1987年9月正式對外開放。草堂占地面積4000余平方米,南北向三進院落,內設杜甫生平館、詩史堂、曲橋荷沼、少陵亭等。核心建筑詩史堂后園梅竹叢中,塑漢白玉杜甫立像一尊。占地面積110余畝的“梓州公園”,則是2007年至2009年間,對草堂外圍環境大力提升改造的產物——在牛頭山增建了登云梯、石牌坊、詩圣廣場和梓州閣等。
《太平寰宇記》道出了牛頭山的由來:“山在梓州郪縣西南二里,高一里,形似牛頭,四面孤絕。俯臨州郭,下有長樂寺。樓閣煙花,為一方名勝?!泵髂┣宄酢蹲x史方輿紀要》載:“(牛頭山)在州城西南二里,形如伏牛,俯臨城郭,上有浮圖?!?/p>
唐廣德元年的春天,杜甫先后寫有三首與牛頭山相關的詩。這三首詩分別為《上牛頭寺》《望牛頭寺》《登牛頭山亭子》。
因為杜甫的三首“牛作”,牛頭山就成為遠近聞名、特別牛的“牛山”了。
晚唐詩人李洞游歷蜀中,在《秋宿梓州牛頭寺》中寫道:“望空工部眼,搔亂廣文頭。”南宋詞人、官至刑部尚書的程公許在《東川節度歌》中說:“向來牛頭著亭處,晴煙萬井歷歷明雙瞳?!?/p>
頗有巍峨之氣的梓州閣,位于詩圣廣場前方右側山頭,7層,通高約28米。據說登閣環眺,三臺全城及周邊山川盡收眼底。我繞閣一周,四方三門盡皆閉合,終未能登閣。
從牛頭上下來,出公園大門,天色已暗,但尚未全黑。晚上從潼川古城返酒店,過公園大門正對的過街天橋,一束高處的光,向我照來。順光望去,望見的,是燈火勾畫的橘紅的梓州閣,立在黑黑的牛頭山上,像一盞天燈。
北宋元祐三年七月,御史周正孺被朝廷任命為梓州知府,蜀人蘇東坡得知消息,吟《送周正孺知東川》詩相贈。意猶未盡,追贈一首。正是在追贈的《次前韻再送周正孺》中介紹梓州名勝時,推薦了牛頭山:“牛頭與兜率,云木蔚堆壟?!?/p>
長平山的琴泉與巖洞
到了三臺,不去長平山,說不過去。
位于潼川鎮北泉路附近的長平山,不高,陡。我順著車道往上爬,10多分鐘后,經過路右幾棵粗大的樟樹。琴聲如泉,從左側悠悠潺潺傳來。再聽,依然如泉似琴,卻能聽出是錄制后播放出來的。不過,無論如何,我心里明白,我要找的地方到了。琴泉寺就矗立在道路的左側。
古琴泉寺始建于北周,歷史上有過安昌寺、護圣寺、慧義寺等名。明朝萬歷年間定為今名。寺中“四證堂”“三休閣”壁畫,出自唐代宮廷鄒姓畫師之手。這座寺院歷史上曾是“梓州八景”之一,以“琴泉余韻”馳名,是達官貴人、文人墨客逸游勝地。
從王勃撰《梓州慧義寺碑銘》中可知,最早為琴泉寺彰名的大家,相傳為南北朝的庾信。惜庾信文字不存,不知其筆下所云。楊炯撰有《梓州惠義寺重閣銘》。李商隱因柳仲郢在慧義寺作“四證堂”,故撰《唐梓州慧義精舍南禪院四證堂碑銘》。李商隱還捐出自己的俸祿,在慧義寺經藏院開鑿五間石室,用金字刻印《妙法蓮華經》七卷。寺內現存有兩通被評為國家一級文物的石刻:一為《顏氏干祿字書》石碑,唐代顏元孫撰文,顏真卿書寫刻石,系顏真卿小楷唯一傳世刻本;二為《趙府君墓碑》,碑刻集元代三位名家作品于一身,故又稱“三絕碑”。
出琴泉寺寺門,左轉,沿公路步行幾十米,再折向右邊下山,便來到了位于半山腰千佛巖的趙巖洞。
趙巖洞為李白之師、唐代隱士趙蕤隱居著書處。洞不大,洞外有一小壩,可立茅屋。在這樣的環境中隱居,不管撰寫篇幅多長、分量多重的著作,都十分適宜。
趙蕤(生卒年不詳),字太賓,號東巖子。唐玄宗多次征召,皆堅辭不就,過著世外隱居生活。著有《長短經》,又稱《反經》。李白對他極為推崇,曾跟隨他修習帝王學和縱橫術,當時他們二人被稱為“蜀中二杰”,有“趙蕤術數,李白文章”的美譽。
關于趙蕤與三臺長平山、與李白的關系,史籍多有載錄。趙蕤《長短經·序》自稱:“唐梓州郪縣長平山安昌巖草莽臣趙蕤撰。”《唐詩紀事》引楊天惠《彰明逸事》:“太白,隱居戴天大匡山。往來旁郡,依潼江趙征君蕤。蕤亦節士,任俠有氣,善為縱橫學,著書號《長短經》。太白從學歲余,去游成都?!崩畎鬃约旱恼f法是:“昔與逸人東巖子隱于岷山之陽,白巢居數年,不跡城市?!保ā渡习仓菖衢L史書》)歷史是一團泥,不同的人捏成不同的娃。多數人認為,趙蕤是鹽亭(古梓州屬地)人,曾教導過李白至少一年以上的時間,后攜妻隱居于三臺縣長平山。
出蜀后的李白,在揚州患病,想起恩師,遂作《淮南臥病書懷寄蜀中趙征君蕤》以資懷念:“國門遙天外,鄉路遠山隔……”
大詩人杜甫用照相般的紀實手藝,在《陪李梓州、王閬州、蘇遂州、李果州四使君登惠義寺》中,為我們描繪出了唐時長平山并琴泉寺之美:
春日無人境,虛空不住天。
鶯花隨世界,樓閣寄山巔。
遲暮身何得,登臨意惘然。
誰能解金印,瀟灑共安禪。
《惠義寺送王少尹赴成都》《惠義寺園送辛員外》《陪章留后惠義寺餞嘉州崔都督赴州》,亦為杜甫作品。從詩中對比杜甫上牛頭山和上長平山的情況,似可得出一個結論:前者為主動式,后者為被動式。工部喜長平山,更喜牛頭山。
隋唐時期的梓州治所、今四川省三臺縣,是蜀中的交通樞紐和繁華之地,素有“川北重鎮、劍南名都”“鹽業之都”的美譽。車船熙攘、物產豐饒、山水俊美、歷史厚重、民風開化的有唐一代名城——梓州,自然成為歌舞升平、夜夜歡宴的天堂。氣候變化,宴之;節令更替,宴之;聚眾詩會,宴之;游山玩水,宴之;迎來送往,宴之;喬遷提升,宴之……宴之,則酒之詩之歌之舞之;宴之,則聚之散之。
“五載客蜀郡,一年居梓州?!保ǘ鸥Α度ナ瘛罚┒鸥κ菑木d州涪縣到的梓州三臺。唐寶應元年七月,寓居成都浣花溪畔草堂的杜甫,送好友劍南節度使嚴武去長安,一送就送到了涪縣北三十里的奉濟驛。二人十里長亭又歌又酒、依依作別后,杜甫返身回蓉。哪知卻因成都少尹兼侍御史徐知道叛亂,斷了回頭路,被迫滯留涪縣左綿公館(今四川綿陽李杜祠附近)。
西川首府成都去不了,那就去東川首府梓州。進退失據、左右無依的杜甫,只身到了三臺。三個月后,叛亂平定,杜甫又擬啟程回蓉,不料,吐蕃作亂,西蜀邊境動蕩。無奈,只能暫寓三臺。在梓州生活了一年零八個月后,欲出蜀返回河南老家的杜甫,接到再次鎮蜀,任成都尹、劍南節度使的嚴武邀請,離開三臺去了成都草堂。
在梓州,杜甫以州治所在三臺為中心,時常到射洪、通泉、鹽亭、閬州等地游覽??途由酱ㄐ忝馈⑸畎惨莸蔫髦萜陂g,寫下了150多首詩歌,其中,像《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類作品,飽含著他憂國憂民的情懷以及濃厚的家國情感。此外,杜甫還以陪客的身份,創作了一些描繪與他人一同游玩、宴飲、觀賞歌舞等歡宴場景的詩篇。
《冬狩行(時梓州刺史章彝兼侍御史留后東川)》《章梓州橘亭餞成都竇少尹(得涼字)》《春日戲題惱郝使君兄》《陪王侍御同登東山最高頂宴姚通泉,晚攜酒泛江》……這些,都是作為陪客的杜甫的手筆。
其實,我對杜甫的喜愛,恰恰因為他不僅寫有《蜀相》《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望岳》等格調高雅、內涵深厚的厚重之作,還寫有風花雪月、曲水流觴、騷人雅集。作為詩圣,杜甫固然有“圣”乃至“神”的一面,但他也是一個生活在世俗人間的普通人。
上客回空騎,佳人滿近船。
江清歌扇底,野曠舞衣前。
玉袖凌風并,金壺隱浪偏。
競將明媚色,偷眼艷陽天。
白日移歌袖,清霄近笛床。
翠眉縈度曲,云鬢儼分行。
立馬千山暮,回舟一水香。
使君自有婦,莫學野鴛鴦。
這是杜甫的《數陪李梓州泛江,有女樂在諸舫,戲為艷曲二首贈李》。讀詩可知,即便是作為陪客,杜甫不僅不媚俗,還能將且歌且舞的女子寫得那么清雅和美。而“立馬千山暮,回舟一水香”的高闊與氣象,更顯出了詩圣本來的境界。最難能可貴的,是他不阿諛奉承權貴,并能以“使君自有婦,莫學野鴛鴦”的直言對其說教。杜甫如荷花般高潔純凈的靈魂躍然紙上。
文人的雅集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貫穿初唐、中唐、晚唐,以杜甫為團隊代表,以王勃、楊炯、盧照鄰、張九齡、賈島、李商隱、元稹、薛濤等為團隊成員的一眾詩人,在梓州的歡宴與集散。
首先上場的,為“初唐四杰”中的三杰:王勃、楊炯、盧照鄰。
王勃(約650—676或684),字子安,今山西河津人。有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閣序》等。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以一篇《滕王閣序》名震天下的少年天才王勃,卻因一篇游戲之作《檄英王雞》,惹得原本極為欣賞他的高宗皇帝龍顏大怒,最終被逐出長安。公元669年,時年19歲、郁悶之極的他,開始了近三年的蜀中漫游。五月離長安赴蜀,七月到涪縣,八月居三臺,九月別三臺去中江。671年冬,出蜀還京。
寫出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王勃,在三臺,寫有《青苔賦》《澗底寒松賦序》等作品。作者在文中多以他物自喻,表達自己懷才不遇、命運多舛的抑郁心情。但從他隨后與文友暢飲之作看出,三臺的山水風物,還是對背負愁怨、初入蜀地的他起到一定治愈作用。你看,他的詩中浮出了酒杯:“九月九日望鄉臺,他席他鄉送客杯?!保ㄍ醪妒裰芯湃铡罚?/p>
王勃曾將他在蜀中漫游寫的以駢體文為主的詩文合編為《入蜀紀行詩30首》,只可惜早已佚散,留存下來的僅為少數幾首和序文。楊炯在《王子安集序》中,對王勃蜀地之行作品的藝術水準,給予高度評價:“神機若助,日新其業。西南洪筆,咸出其詞。每有一文,海內驚瞻?!?/p>
而從王勃《入蜀紀行詩30首》大多不存亦可推斷,來三臺的他可能也寫有歡宴詩,只是沒能在時間長河中漂流至今。再一個,詩人也有個體差異,歡宴了,未必一定成詩。作為一名詩人,我深知不少同道都有一個嗜好,甭管成不成詩,流傳與否,一有機會皆要歡宴,那一杯杯瓊漿,恰似點燃詩人靈感的火種。
楊炯(650—693),字令明,世稱楊盈川,今陜西華陰人。有代表作《從軍行》《出塞》等。
楊炯于唐垂拱二年(686),被貶四川,擔任梓州司法參軍,結束了多年的長安生活。直到天授元年(690),秩滿,沿水道下川江出蜀,穿三峽返洛陽。
“初唐四杰”都入過蜀,楊炯是最后一位。寫有名句“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從軍行》)的楊炯,入蜀四五年,作有《途中》《送梓州周司功》等許多與梓州有關的詩文。有意思的是,離任回京前,“初唐四杰”排位第二的他,對自己的28位上司和其他同僚逐一贈詩評價,成組詩《梓州官僚贊》,同時還為另一同僚作《為梓州官屬祭陸郪縣文》。更有意思的,是還有一首自贊詩《司法參軍楊炯自贊》。由此似可得出一個結論,古代名詩人中,將一場集散做出30首詩的,楊炯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
盧照鄰,字升之,自號幽憂子,今河北涿州人。有代表作《戰城南》《行路難》等。生卒年不詳,據聞一多推斷,為“637年—689年”。
唐高宗龍朔二年(662),盧照鄰自長安踏上入蜀之路。他是從鄧王(李元裕)府的典簽之位上,調入蜀中任益州新都縣尉一職的。任期滿后,有一段時間流連蜀中,沉溺于詩酒。后離蜀返京,應詔參加選官考試。
聽聞盧照鄰來了蜀地,梓州長史張公便熱情邀他到三臺一聚。盧照鄰一到,便去參加張公為他設置的接風宴。地點在張公辦公的別院“梓州南亭”,招呼來作陪的自是當地一撥有名有姓的文人騷客。
寫有名句“得成比目何辭死,愿作鴛鴦不羨仙”(《長安古意》)的盧照鄰,正是在這場山水共情的歡宴上,寫下詩作《宴梓州南亭得池字》。
詩很清雅、優美、空遠,人畜無害。但作者在應邀為這個雅集所出作品撰寫的《宴梓州南亭詩序》中,就不一樣了,事事往實處上落——對南亭賓主歡宴的場景作了約三百字的詳細描述:“梓州城池亭者,長史張公聽訟之別所也……則有明珠愛客,置芳酒于十旬。羽服神交,契仙游于五日……百年之歡不再,千里之會何常?下客凄惶,暫停歸轡;高人賞玩,豈輟斯文。咸請賦詩,以紀盛集?!?/p>
這場梓州南亭雅集,像垂入水中的魚餌,釣來了另一位詩人,張九齡。
張九齡(678—740),一名博物,字子壽,今廣東韶關人,唐玄宗開元時期宰相。代表作《感遇》位居《唐詩三百首》第一首。
南亭雅集后的某年某月某日,梓州長史張公將盧照鄰作序的《梓州南亭宴集》寄送韋尚書(韋見素)。韋尚書賦詩一首以答。張九齡讀了韋尚書詩后,來了創作靈感,作有和詩一首。
就這樣,一首和詩的誕生,讓寫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名句的張九齡,也為梓州南亭歡宴留下了《和韋尚書答梓州兄南亭宴集》。
賈島(779—843),今北京西南人,字閬仙,一作浪仙,自號“碣石山人”。有作品《長江集》。
唐文宗開成二年(837)九月,58歲的賈島受貶入蜀,授遂州長江縣主簿。他一路走一路問,問梓州還有多遠,怎么走:“策杖馳山驛,逢人問梓州?!笔?,至三臺。
寫有名句“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的賈島,受到東川節度使楊汝士隆重接待禮遇后,臨行賦詩《觀冬設上東川楊尚書》以謝:“何時卻入三臺貴,此日空知八座尊。羅綺舞中收雨點,貔貅閫外卷云根?!?/p>
李商隱(約813—約858),字義山,今河南滎陽人。與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溫李”。在《唐詩三百首》中,入選22首之多。
唐大中五年(851)秋天,賦閑在家、生活困窘的李商隱,應書法家、剛被任命為劍南東川節度使的柳仲郢聘請,別長安,踏上入蜀之路,開始了在三臺為期五年的幕僚生涯。大中九年(855)冬天,柳仲郢內調為吏部侍郎,44歲的李商隱隨柳還京。
據《李商隱》(長江文藝出版社2021年4月)作者王軍考證,在三臺,“柳仲郢待李商隱很好。當時節度使的年薪是三十萬錢,而柳仲郢給李商隱的薪酬卻是三十五萬錢。柳仲郢本來安排李商隱擔任幕府記室,因李來遲,改判上軍。次年,李商隱又兼代記室。后來,柳仲郢又為李商隱奏請了檢校工部郎中的憲銜,這是從五品上階,雖是榮譽稱號,卻也是李商隱一生最高的職務?!睘槲坷钌屉[喪妻后的孤寂,柳仲郢將入了州府樂籍、才貌雙全的歌女張懿仙相贈,但被李商隱婉拒。從他寫的《飲席代官妓贈兩從事》看,即便身處有官妓參與斗酒吟詩的歡宴,他表現出的也是憐香惜玉的君子形象。
寫有“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無題·昨夜星辰昨夜風》)的李商隱,在川成詩近百首,大部分作于三臺。李商隱出差成都,酒后寫的“美酒成都堪送老,當壚仍是卓文君”(《杜工部蜀中離席》),也被成都用作定位自己為“安逸之都”的詩意支撐——在成都水井坊博物館,我在最顯眼的位置看見了“李商隱”。
李商隱詩中的含酒量雖不能與杜甫比,但也不低,比如寫于三臺的《夜飲》《西溪》《梓潼望長卿山至巴西復懷譙秀》諸作品,均帶有酒氣。只不過,尤喜文君酒、醉眼蒙眬的他,再醉也忘不了他的妻兒與故鄉。
最后,讓我們請出著名的“元薛之戀”,為大唐三臺的歡宴與集散壓軸。
元?。?79—831),字微之、威明,今河南洛陽人,與白居易合稱“元白”。薛濤(768—832),字洪度,今陜西西安人,代表作有《籌邊樓》《春望詞四首》等。
唐元和四年(809)春天,為母守孝服喪三載的元稹,以監察御史身份外派劍南東川道。早已彼此傾慕大名、時年30歲的元稹與時年41歲的薛濤,在梓州相聚了。
一位是來自京城,才情斐然的青年才俊元??;一位是姿容出眾且才情卓絕、多愁善感的才女薛濤。這廂,元稹家中已有妻室,盡享仕途順遂;那廂,薛濤卻形單影只,雖名動一時,卻始終未能尋得良人托付。三四個月的梓州歡宴,吟詩撫琴,山盟海誓,夠長,也夠短。是年七月,元稹調離,兩人依依惜別,男去洛陽,女返成都。一別日久,并無音訊。
寫有名句“壯壓西川四十州”的薛濤,在錦江邊登樓遠望,吟《贈遠》寄托繾綣相思。元和九年(814),有心再續前緣的薛濤順江而下,應約去江陵見元稹,二人短暫相聚。公元821年,入翰林、春風得意的元稹給薛濤寄詩一首:“錦江滑膩峨眉秀,幻出文君與薛濤?!保ā都馁浹罚?3歲的薛濤,應該讀到了元稹的這首贈詩。
寫有名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離思五首·其四》)的元稹,外調三臺期間寫有《西州院(東川官舍)》等作品。其《使東川·好時節》寫到了酒:“虛度東川好時節,酒樓元被蜀兒眠?!?/p>
傳誦千古的姐弟戀——“元薛之戀”故事,主要濫觴于晚唐文人范攄撰寫的《云溪友議》中。該書主要記載了唐開元以后的野史異聞﹐尤以詩話為多?!缎绿茣に囄闹尽贰犊S讀書志》對該書皆有輯錄﹐均為3卷。由于《云溪友議》系虛實兼雜的筆記小說,后又有民間稗史助長,再加之元稹、薛濤的生卒年存爭議,故讓人津津樂道、感懷不已的“元薛之戀”是史實還是傳說,眾說紛紜,至今成謎。
(作者:凸凹,系四川省詩歌學會副會長、成都市作家協會副主席)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