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索中華文化之美
來源:光明日報作者:李飛躍 隋勝男 2025-03-20 11:02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塑造著我們民族和國家的精神世界,也深刻影響著世界文明的演化進程。中華文化美在何處、何以為美,在具體專業領域各有剖析,但鮮見總括、綜貫于一編。由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精心組織推出的《中國文化之美》一書,從國學、禮儀、音樂、文學、美學、書法、繪畫、紋飾、色彩、服飾、戲曲、建筑、器物等十三個方面,展現中華文化春色滿園的絢麗景致,基于當代視野和立場,重新詮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系列核心美學概念。該書篇統精妙,名家薈萃,各篇不僅瓊枝挺秀,而且交相攢映,高度概括且生動詮釋出中華文化之美及其根脈所系。
美在何處
美伴隨著人類發展進程,浸潤在國家與民族文化機體之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中華文化美在何處,言人人殊,然舉其大端,不外有三:
一曰美在品格。中國美學講究盡善盡美,注重人的精神境界。國學、禮儀、音樂、文學、美學等,皆著眼于塑造、彰顯和提升人的境界與品格。書中特別刻畫了一系列先賢的超越性人格,如屈原“膺忠貞之質,體清潔之性”的堅貞高潔,陶淵明“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的安貧樂道,李白“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篤定自信,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憂國憂民,蘇軾“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安時處順。他們拔俗干流,以人弘道,故成人格典范。
二曰美在藝境。書法、繪畫、紋飾等藝術創造和品鑒,無不煥發著中華文化的意象之美。譬如中國繪畫經常表現荒寒之境與茫遠之境。在荒寒之境中,“荒”即荒率蕭疏,“寒”即雪景與寒林。天寒地凍、積雪滿山、秋風蕭索、冬日枯木等幽幽寒意,無不令人身臨其境。唐代王維的《雪溪圖》,便給人“雪意茫茫寒欲逼”之感。而茫遠之境指的是一種觀者身處近處,視線由近及遠,以至無限的平遠視角。宋代郭熙的《窠石平遠圖》,近處幾塊巨石,遠處一抹山巒,通往無限與自由。這些由經典意象營造的深邃意境,訴說著中華文化的永恒之美。
三曰美在生活。服飾、戲曲、建筑、器物等具有煙火氣的日常,皆包含著中華文化的審美情趣。唐代女性著裝,喜歡在肩背上再搭一條輕薄且印著美麗圖文的“披帛”,飄飄若仙,盡顯唐裝的旖旎多姿。宋代的陶瓷,釉色平淡清雅:定窯乳白、汝窯蔥綠、官窯淡青、耀州窯青中微黃、鈞窯藍白,凸顯了簡約宋風,似不經意而又令人回味無窮。明代的家具用材極為講究,多選用黃花梨、紫檀等名貴木材,它們材質堅硬、色澤鮮明、紋理自然,與古琴、香爐等文房雅玩一起形成了特定的物質文化,定義了古典、高雅的審美標準。
何以為美
中國美學獨具特色,“講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講求言簡意賅、凝練節制,講求形神兼備、意境深遠,強調知、情、意、行相統一”。物質、制度和生活在中華文化框架中之所以熠熠生輝、精彩不斷,主要得益于自然、氣韻、中和三方面特征。
中華文化尊重自然之美,以無斧鑿痕為高,以返璞歸真為旨。老子以素樸自然為美,莊子以逍遙游追求個體自由,孔子亦贊嘆曾晳“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自然生活情趣。中國園林中講究“巧于因借”,其中“因”指的便是尊重和順應園址的天然基礎,“借”指的是將園外景觀引入園內,以至內外和諧。拙政園、頤和園因地借景,皆得自然之妙。中國的禮樂文明亦參照自然節律,效法天地四時,譬如《周禮》之六官、隋唐之六部,便分別對應天、地、春、夏、秋、冬的天地乾坤之美。
南齊謝赫提出的“氣韻生動”是中國藝術的精髓,意味著要表現活潑的精神和有節奏的韻律。中國書法中,點畫的提頓轉折,線條的濃淡剛柔,字形的大小偃仰,字與字、行與行以及布局上的顧盼有情,皆表現出一種節奏感與動態美。中國山水畫不滯于寫真著相,而以筆墨線條之濃淡虛實,表現活潑的生命,是故深山飛瀑、蒼松古木等,皆具生氣。又如泉州南音既有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長撩曲,又有一唱三嘆的疊拍聲,起伏有致,婀娜婉轉。李清照的《聲聲慢》以7對疊字,以及41個齒頭音、16個舌頭音兩種音調互相交錯,基調幽咽,與內心的情緒相襯相應。再如中國建筑的外檐斗拱,挑出向遠處延伸,如飛鳥展翅,有著輕盈靈動之美。
“中”是中國之美的核心,而“和”構成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體現在文化中的各個方面。天象中北辰為天上之中,引導日月星的運行,一同構成周天之美。在色彩中,敦煌石窟中的佛教壁畫以藍色、綠色、土紅色為主,雖深淺、亮度不一,卻互相關聯協調,呈現出和諧之美。在審美思維上,中國美學注重整體之間的關聯。林逋“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體現出的便是梅花與水、月關聯在一起的意境之美。
超越之美
中國美學根植于中國文化觀念,又因其天人同構,超越物我,而具有普遍性的價值。
以“天人合一”為核心的中國宇宙觀,浸潤在中華民族生活的各個方面,形成了中國獨特的思維方法與審美方式。中華文化多取法天地自然,以物觀我,物吾胞與,追求實現自我超越。中國傳統色彩石青、石綠、赭色等,多取之于自然之色;中國古代的紋飾,亦皆采取“觀物取象”的方式。中華文化還尊重、順應、吸納自然,如歐洲建筑以磚、石為主要材料,而中國建筑卻以土、木這兩種天然的柔性材料為主,便是尊重萬物生命之源,強調人與自然相生相成。又如中國的窗,連接了人與窗外的風景,使人與自然相融,因此蘇軾有“臥看千帆落淺溪”“掛起西窗浪接天”之閑情逸致,曾公亮有“開窗放入大江來”的廓然大公。
古人認為宇宙的根本是氣,由氣而化萬物,并貫注在萬物之中,這是萬物之美的本原。因此,文“以氣為主”,畫以“氣韻生動”為最,書法要“常有生氣”。氣分陰陽,而陰陽的合抱與消長,亦是宇宙的象征。中國建筑中的梁柱以榫卯接合,凹凸相契,層疊錯落,蘊含陰陽合抱的思想智慧。王維的“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亦蘊藏此消彼長的陰陽之道。以“圓”為核心的太極圖,也處處體現著中華文化之美。中國書法欲右先左、欲下先上的運筆,時間上一日、一季與一年的循環,體現著精妙的辯證思想。戲曲上下場“團團轉”的分幕形式,于動與靜中,彰顯陰陽的循環往復?!芭軋A場”的步法所遵循的路線,或為“O”型、或為“S”型,皆來源于太極曲線。
《國語·周語》云:“奕世載德,不忝前人?!辈煌瑫r代有對文化之美的不同體認,《中國文化之美》在對傳統文化的標識性概念重新把握的基礎上,與當代價值與實踐重新對齊,書寫了中華文化的當代風格和古今之美。該書文筆奕奕清暢,深入淺出,不以雕縟成文、潤色取美,而以提要之筆達珠玉之辭,令人沉浸其中,余韻無窮。文字之外,配圖、版式、裝幀等細節,皆給人賞心悅目之感。近200幅書畫、樂器、壁畫、服飾、建筑、器物等藝術圖片,琳瑯燦然,與文并茂。書頁可一百八十度平攤,令人玩繹其中,如行山陰道中,風光物采,來映照人,顧接不暇。
《莊子·知北游》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敝腥A文化的厚重積累需要不斷言說,以花繁枝茂不斷見其繁榮綿延之實。通過不同時代的概括與闡釋來呈現這種“大美”,賦予中華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彰顯出中華文化的獨特性與普遍性。鴻風遠蹈,始足于此,相信“生生不息”的中華文化,必當澤被遐邇,不斷為人類文明新形態輸入美之原力。
(作者:李飛躍,系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隋勝男,系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助理研究員)
編輯:宮英英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