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法治精神
來源:大眾日報作者:高巧玲 2025-03-25 09:23
自有文字記載以來,“法”就是中華民族定分止爭、維護秩序、治理國家的重要方式。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蘊含著豐富的立法、執法、司法、守法思想,禮法合治、明德慎刑、民惟邦本、以和為貴、罰當其罪等禮法精神在數千年歷史傳承中已深深浸入國人血脈,與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緊密相連,并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實踐。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需要植根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沃土,保護好、傳承好、轉化好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
“出禮入刑、隆禮重法”是“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歷史淵源?!俺龆Y入刑、隆禮重法”,是指在治理國家時要發揮法治德治的互補功能。古代統治者特別重視“禮”“法”在國家治理中的作用。西周提出“禮樂政刑、綜合為治”的治國策略,開辟了德法共治的先河。荀子提出“治之經,禮與刑”,《后漢書》記載“禮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禮則入刑,相為表里者也”,《唐律疏議》云“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俺龆Y入刑、隆禮重法”的治國策略至此基本定型,并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正是源于德法共治的悠久歷史傳統及顯著治理優勢,“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被確定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原則。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堅持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比如憲法即規定了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等公德,民法典亦規定了誠信原則和公序良俗;堅持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比如把守法納入公民的基本道德規范,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律法規立改廢釋全過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需要繼續堅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以更好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與道德的教化作用,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愿景。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論基礎?!懊裎┌畋?、本固邦寧”指人民是國家的根本,根本穩固國家才能安寧。古代統治者深刻認識到“民”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中國共產黨傳承“民惟邦本”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落實到全面依法治國各領域全過程。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的憲法規定,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共同富裕的發展理念,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十六字方針,均為“民惟邦本”理念在當代中國的創新發展。
“天下無訟、以和為貴”是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文化基礎?!疤煜聼o訟、以和為貴”是對“無訟”理想境界與和諧的追求。《周易》記載,“天與水違行,訟”“以訟受服,亦不足敬也”。受儒家和諧思想影響,古人認為訴訟有傷和氣,民眾普遍存在厭訟、賤訟心理。為避免或減少訴訟,國家也建立了相應的制度?!盁o訟”與“和諧”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法治理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法治建設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我國國情決定了我們不能成為‘訴訟大國’”。這一論述與“天下無訟、以和為貴”在治理理念與治理方式上是一脈相承的。近年來,我國秉持“以和為貴”理念,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不斷完善預防性法律制度,創新和加強訴源治理,運用非訴方式推動矛盾糾紛的源頭化解,促進了社會和諧。如濟寧市以“和為貴”理念賦能基層社會治理,建立市縣鄉村四級“和為貴”調解室,在群眾家門口化解矛盾糾紛,成為“以和為貴”德教理念成功融入地方法治建設實踐的典型范例。
“德主刑輔、明德慎罰”是現代慎刑思想的理論基礎?!暗轮餍梯o、明德慎罰”指以道德為主以刑罰為輔,注重道德教化而慎重使用刑罰。西周最早提出“明德慎罰”思想,孔子進而明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漢代董仲舒正式提出“刑者德之輔”“任德教而不任刑”的“德主刑輔”思想。歷代君王將“德主刑輔、明德慎罰”奉為重要治國策略,如唐太宗李世民即提出“以寬仁治天下,而于刑法尤慎”,這一策略起到了維護統治與促進和諧的積極作用,也為現代刑事司法提供了重要借鑒。我國確立“少捕少殺”的刑事司法原則,大幅減少可以適用死刑的罪名,進行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統一行使死刑核準權,目的就在于防止刑罰的誤用或濫用。還應以預防和減少犯罪為目標,加強普法守法教育,發揮道德教化功能,實現“明德”基礎上的“慎罰”。
“援法斷罪、罰當其罪”是現代刑事司法的基本理念?!霸〝嘧?、罰當其罪”指以法律為判罪依據,刑罰與犯罪相適應。儒、法、墨諸家皆強調法的平等性與公正性?!霸〝嘧铩⒘P當其罪”不僅是古代司法的重要原則,同時也是現代刑事司法的基本理念。《尚書》《漢書》記載的“罪疑惟輕”“罪疑從去”也具有與現代“疑罪從無”“罪刑法定”基本相同的內涵。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刑事訴訟法規定“對于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即“援法斷罪、罰當其罪”平等觀念在現代法治建設實踐的具體體現。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建立“輕微犯罪記錄封存制度”,也體現了寬嚴相濟、罰當其罪的刑事司法理念。
“保護鰥寡孤獨、老幼婦殘”的恤刑原則是刑法謙抑性原則的歷史淵源。恤刑,是指對特定群體的某些犯罪予以免刑或減刑。恤刑最早見于《尚書?舜典》“欽哉,欽哉,惟刑之恤哉”,西周時有專門適用幼弱、老耄、蠢愚的“三赦之法”。《禮記》記載“悼與耄雖有罪,不加刑焉”,《漢書》記載“年八十以上,八歲以下,及孕者未乳,師、朱儒當鞠系者,頌系之”,《唐律疏議》亦規定“諸年七十以上、十五以下及廢疾,犯流罪以下,收贖”。古代恤刑制度為現代刑法謙抑性原則提供了歷史借鑒。我國刑法明確規定對未成年人、老年人、精神病人、又聾又啞的人及盲人犯罪“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刑事訴訟法也以專章規定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訴訟程序,并規定附條件不起訴與犯罪記錄封存制度;法院設立專門審理青少年犯罪案件的少年法庭等,都體現出國家對老幼病殘等特殊群體的寬宥之意。
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博大精深,凝結著中華民族的德育精神與中和智慧。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引導全體人民做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我們需要更好地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精髓,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夯實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法治基礎,并為世界法治文明發展貢獻更多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作者系山東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