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賦能經濟社會發展
來源:光明日報作者: 2025-04-23 09:25
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文化很發達的地方,經濟照樣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這里面的人文經濟學。”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以文化賦能經濟社會發展”。人文經濟學的提出,揭示了文化與經濟相互促進的規律,并為新時代文化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開辟了空間。
人文經濟學的內涵與要求
人文經濟學首先突出一個“人”字。這個“人”,超越傳統西方經濟學的“理性人”假設,兼具理性與感性,強調道德與精神的力量;超越個人主義的價值取向,強調最廣大人民利益的實現,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與內在動力。人文經濟學中的“文”,不是泛指一般意義上的文化,而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并結合當今時代條件,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人文經濟學包括“文化經濟化”和“經濟文化化”兩個面向。“化”字體現互動與轉化,突出文化傳承發展與經濟高質量發展之間的相互賦能。“文化經濟化”是文化轉化為經濟形態,形成文化產品、文化資本,構成文化市場、文化產業。“經濟文化化”是文化價值在各經濟領域的轉化應用。一方面,文化產業要素融入各經濟領域,形成文化旅游融合、文化科技融合以及“文化+農業”“文化+制造業”“文旅+百業”等新模式、新業態、新經濟;另一方面,文化作為影響因子作用于各經濟領域,影響其發展理念、運行規則與生產效率。
人文經濟學凸顯人文精神對經濟發展的價值引領與原則規范。以人文精神貫穿經濟活動,人生觀、價值觀、倫理道德觀等成為影響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以人文價值賦能科技創新,推動科技向善,實現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和諧統一,追求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協調推進。
明確文化產業發展的目標任務
實現人民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文化產業發展的經濟民生目標。文化產業與農業、制造業、服務業相融合,增加其產品服務的附加值,促進產業升級轉型;創造新的產品服務與消費場景,派生新的產業門類。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保障基礎供給之外,文化產業通過文化市場體系滿足人民群眾更加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的供給能力。
賡續中華文脈是文化產業發展的文化傳承目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也是在新時代賦能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人文經濟學視域下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就要通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當代文化相適應、同現代社會相協調,在發展壯大文化產業的同時賡續中華文脈。
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對外傳播目標。文化產業是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的重要載體,承擔著通過文化產品服務走出去,促進文明交流、傳播中華文化、展示中國形象的使命任務。人文經濟學視域下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就要不斷健全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不斷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和文化消費模式,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識別文化產業發展的影響因素
文化產品要求高度的獨特性與創造性,依靠個人或集體的創意進行生產。驅動文化產業發展的不是一般意義的人的勞動,而是人的創意迸發。創意是以經驗積累、思維沉淀為基礎,在關鍵時刻以靈感閃現為形式的從零到一的創新創造,是對過去的突破與對未來的想象。創意沉淀形成的創意資本與IP價值是文化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文化產品要滿足消費者的情感體驗,形成情感鏈接,需要依靠創作表演服務者的心力投入。心力依托于又不同于體力與智力,由感覺、情緒、信念、激情等構成。心力投入是人對精神力量與情感力量的充分調動,沒有心力投入,很難有創意迸發。同時,文化產品服務的體驗效果也依靠消費者的心力投入,消費者不調動情感參與交互,也難以獲得共鳴。
此外,文化產品是集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于一體的,美與審美賦予文化產品服務不同于其他產品服務的獨特價值。文化消費滿足并引領消費者的審美,消費者的審美追求也拉動創作表演服務者對美的創作,拉動文化產業的發展,因此,必須努力創作生產更多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的產品。
把握文化產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機制
文化產業通過提供文化產品與服務,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一方面,提升人的思想素質、知識能力、精神動能,從而提升人對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創造能力與創造熱情。另一方面,提升人的文化素養、審美水平、生活情趣,從而提升人對文化產品和其他生活產品的消費需求與消費品位。人的全面發展,則能帶來更多的財富創造與更高的生活消費,促進文化產業自身的發展與整個經濟社會的進步。
文化產業通過文化符號與文化體驗創造新的供給與需求。文化符號滿足人們的意義需求,精神體驗滿足人們審美、娛樂、休閑、情感等需求。文化產業不僅提供文化產品服務,而且為其他產業的產品服務賦予文化元素,豐富其原有的功能與效用,如漢服給人們提供的不僅是實用功能,更是符號意義與精神體驗。文化產業通過賦予符號意義與精神體驗,創造了新的價值與新的產品,形成新的供給,并通過新的供給引領和創造新的需求。
(作者:彭健,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副研究員)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