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時代之問,孔子的智慧依然有用
來源:大眾日報作者:張九龍 2025-04-26 09:34
央視的人工智能導演大模型,90秒就能自動剪出一條短視頻;廈門街頭的無人駕駛媒體巴士,邊行駛邊播新聞,乘客揮揮手就能點播內容;德國媒體研發的“打假神器”,假視頻剛上傳就被識破,準確率超過九成……這些看似魔幻的場景,正成為全球媒體創新的常態。
技術的迅猛發展,從來都是一把雙刃劍。在傳媒領域,已出現人工智能濫用導致內容同質化、原創力衰退、信息繭房、價值觀極化、公信力虛弱等問題。時至今日,媒體創新不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而是需要更多深層次探討,需要更密切交流互鑒。
已連續多年舉辦的全球媒體創新論壇,為中外媒體從業者和專家學者提供了交流平臺。4月25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山東省人民政府主辦的第四屆全球媒體創新論壇在濟寧曲阜舉辦,本屆論壇主題為“交流互鑒 科技賦能——變革發展中的文明力量”。
技術帶來的困擾,并不局限于傳媒領域。從更廣闊視野看,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的特征更加明顯。全人類需要應對的風險和挑戰、需要解決的矛盾和問題,比以往更加錯綜復雜。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變”與“亂”往往交織出現,動蕩之中沒有人能置身事外。如何應對變局,解答當代之問?2500多年前誕生在曲阜的孔子,其實已經給出了“錦囊”。
孔子追求和平。他最大的理想是“大同”,在那樣的社會里,沒有剝削、沒有殺戮,有幸福的家庭、有和樂的生活。英國作家貢布里希在《寫給大家的簡明世界史:從遠古到現代》中說:“在孔子學說的影響下,偉大的中華民族比世界上別的民族更和睦和平地共同生活了幾千年”。
孔子重視發展。他重視民眾的生活,強調要保護民眾的基本生存條件,要在和平的環境里,讓民眾繁衍生息,少年得到教育,成年人有安定的工作,老年人得到關懷,每個人都得到應有的發展,而且相互關懷、扶持,形成良好的社會倫理關系。
孔子強調公平。教育方面,他提出“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打破了持續上千年的貴族壟斷教育的傳統,主張不分貧富貴賤,人人都應該平等地獲得受教育的權利。社會方面,他注重社會公平。比如,強調“均”,就是反對過分的貧富差距;主張“安”,就是希望能夠在公平的基礎上實現人與人的和諧共處。
孔子崇尚正義。他重視領導人的道德引領、表率作用,而不是依靠強力進行統治。他認為,處于領導位置的人不應該追逐私利,而應該“喻于義”。與此同時,鼓勵百姓“喻于利”,因為社會大眾要靠努力奮斗獲得財富,才能保障生存。
孔子生活在遙遠的時代,但是他的思想本身是向時代開放,向未來開放,向全人類開放。作為中國思想的核心和源頭之一,孔子的思想不是塵封的古籍,而是能夠激活現代文明的“源代碼”,具有鮮活的現實生命力。
回到地理原點感受孔子的智慧,開啟一場“尋根之旅”,是許多外國友人的愿望。正因如此,除了全球媒體創新論壇,近年來,孔子故里相繼舉辦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國際孔子文化節、世界儒學大會、國際儒學論壇等一系列國際化的重要會議、重大活動。山東和尼山已成為世界了解中國的重要窗口、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平臺、廣泛凝聚人類文明共識的重要紐帶,為擔負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作出了獨特貢獻。
尼山五峰環抱之中有一條小溪,流水潺潺。溪由山澗匯流而成,經孔廟、觀川亭、坤靈洞向東注入沂水,因哺育孔子成長,故被后人命名為“智源溪”。古老的東方智慧,正如這涓涓春水綿綿不息,為世界持續提供滋養。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