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余莉:“四患”不除,身無以修;“四風”不反,國無以治
來源:北京日報作者:劉余莉 2025-04-11 16:27
在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反對“四風”不斷深入的背景下,認真閱讀國學經典,從中汲取智慧,發揮古鏡今鑒作用,對于徹底解決“四風”問題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國家政治清明,首先必須摒除“四患”
古人治國,懂得防微杜漸。《群書治要·申鑒》中講到要使國家政治清明,首先必須摒除“四患”:“一曰偽,二曰私,三曰放,四曰奢。”只要有這四種禍患存在,就很難推行善政。
“一曰偽”。“偽”的正面就是“誠”。古人說,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可見,唯有真誠才能感動人心、凝聚人心,虛偽之人不重視實質,徒具外表和形式,不僅不能感動人,還會失去人心。
“二曰私”。私的對面是公。古人讀書工作很勤苦,“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卻沒有感覺到壓力,因為他們襟懷天下,心系蒼生,而現在人卻總感覺壓力重重,原因之一就是為“公”還是為“私”的境界不同。人如果常常想到自己的私利,并因此而爾虞我詐、斤斤計較,就會患得患失。
“三曰放”。放即放縱,一旦人放縱欲望,沉溺于感官的享樂,孝敬、忠誠就會被拋之腦后,更無恩義、情義、道義可言。對于領導干部而言,如果放縱欲望,心思必然不會集中于治國之上。而且一旦他的欲望、嗜好顯露,還容易被居心不良的人所挾制。
“四曰奢”。古人對奢靡之害非常重視,強調“成由勤儉敗由奢”。一個人即使榮華富貴了,也要保持儉約的生活方式。因為生活簡單容易滿足,可以保持心地清凈,人到無求品自高。
“四患”與“四風”
從根本上看,這“四患”與今天的“四風”有對應之處:形式主義就是虛偽、不真誠,因為虛偽才會搞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是自私自利的集中體現,升官是為了發財、擺闊、耀武揚威,不是為了服務人民,而是讓人民服務于我;享樂主義就是放縱自己的欲望,享受人生;奢靡之風就是奢侈浪費。可見,四風問題自古有之,并且危害深遠。在這方面,古人具有深刻認識。
“偽亂俗”。虛偽、搞形式主義就會擾亂社會風氣。孔子說:“巧言令色,鮮矣仁。”比如,一些人工作不是發自內心盡本分,而是為了賺錢應付,如果擴散開來,整個社會的風氣就會變得見利忘義,乃至于假冒偽劣充斥,人與人之間缺乏信任感。
“私壞法”。自私就會破壞法令綱紀。執法者必須公正,才能夠貫徹法律。如果有私心,和自己關系好的人統統不需要遵守法紀,那么社會就有失正義,法令秩序也會被破壞。《史記·循吏列傳》記載:在春秋時期,李離是晉文公手下的法官,因為誤聽證詞而殺了人,于是他把自己拘禁起來,以死謝罪,而且他不接受赦免,以劍自刎而死。由此可見,秉公執法的人,首先要以法律約束自己,尤其是職位愈高,所承擔的責任就愈重,也就愈應該公正無私,率先垂范。
“放越軌”。放縱享樂就會助長越軌的行為。古人把禮比作防洪的堤壩,認為堤壩無用而把它廢棄,必然導致洪水泛濫,傷害的人一定會很多;認為舊的禮制無用而把它廢棄,一定會導致人欲橫流。古人制禮作樂的目的都是為了防患于未然,因為人一旦放縱欲望,就像洪水一樣,很難控制。現代社會出現放縱欲望、享樂頹廢等現象很難扭轉,原因就是忽視了禮教防微杜漸、保護人的清凈心不受污染的高度智慧。
“奢敗制”。奢侈就會敗壞禮法制度。《孟子》中說:“爵一,齒一,德一”,即尊敬有爵位的領導,尊敬年長之人,尊敬有德之人,這是倡導一種尊賢、敬老、重德的風氣。在禮制之下,“其民雖有余財侈物,而無禮義功德,則無所用其余財物”。一個人即使有多余的錢財,但如果不講禮義,沒有對國家建功立業,沒有德行,也就沒有辦法使用多余的財物。而且“賤財利則不爭,不爭則強不凌弱、眾不暴寡”。這都是從制度的設計上培養起人們的向善好德之心。所以古人治理社會考慮得很深遠,所有的制度設計都是為了引導尊重有德之人,形成向善的社會風氣。
“四者不除,則政無由行矣。”這四者不除,沒有辦法實現良好的治理。所以我們必須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四患”不除,身無以修;“四風”不反,國無以治
“俗亂則道荒,雖天地不能保其性矣”。社會風氣混亂了,道德就淪喪,道德一淪喪,即使天地也不能保全人的本性。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的特點就是“天無私覆,地無私載”,人如果經常接觸自然、親近自然,就能夠體會到天地無私、容載萬物的這種心胸,自己的心胸也會開闊。但如果人“情令智迷,利令智昏”,心地無法和天地萬物交感,不能感受到天地無私的胸懷,天地也不能保其性。
“法壞則世傾,雖人主不得守其度矣”。禮法制度被破壞了,整個社會處于無序的狀態,即使是在上位的君主,也很難堅持守護這些禮法法度。因為社會積弊已久,要扭轉非一朝一夕之功。就如現在雖然國家倡導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但是因為對傳統文化的批判、誤解已久,一些人一談到傳統文化就把它與封建的、專制的、落后的、過時的糟粕聯系在一起,這種先入為主的思維方式已經形成,要扭轉過來談何容易?
“軌越則禮亡,雖圣人不得全其行矣”。常規被超越了,禮義教化也會消亡,縱使圣人來了,也很難維護正道。“制敗則欲肆,雖四表不能充其求矣”。沒有禮法制度的約束,欲望就會橫行而無所顧忌,雖然國家土地遼闊,物產豐饒,也沒有辦法滿足人們不斷膨脹的欲望。如果地球上的國家都像美國人那樣奢侈浪費地生活,恐怕再有兩個地球都不夠。
所以,“四患”不除,身無以修;“四風”不反,國無以治。《群書治要·申鑒》中的這段話,把“四患”的危害講得淋漓盡致,對于我們深刻認識“反四風”的重要性、必要性和長期性很有啟發。
【作者為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部教授,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