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會祥:《論語》中子貢的形象
來源:學習時報作者:馬會祥 2025-04-25 09:34
子貢,復姓端木,名賜,春秋時期衛國人,是孔子的得意門生,比孔子小三十一歲,孔門十哲之一。在孔子眾多弟子中,子貢在《論語》中出現的頻率很高,僅次于子路。通過分析子貢的獨白、子貢與他人的對話、孔子對子貢的評價、子貢對于自我的認知,可以清晰地把握子貢巧言善辯、悟性極高、知師敬師的基本特征。
巧言善辯。子貢在孔門弟子中以“言語”著稱,巧言善辯是子貢最鮮明的特征。司馬遷《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第七》記載:“子貢利口巧辭,孔子常黜其辯。”就是說子貢能言善辯,并且經常與孔子探討問題。分析《論語》中有關子貢的語錄,可以發現他善于運用比喻來進行說理:將君子的過失比作日食月食,“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把才能德行比作圍墻,用萬仞宮墻來形容孔子學問的高深,“譬之宮墻,賜之墻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墻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將一般人的賢能比作山丘,將孔子的賢能比作太陽和月亮,“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將孔子的高不可及比作像天不能夠順著梯子爬上去一樣,“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將文采比作虎豹的皮,“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這些比喻生動貼切、瑰麗奇特,顯示出子貢的想象力與語言表達能力,也反映出子貢十分具有文學才華。
子貢善于發問,有時言在此而意在彼,問得迂回委婉,別人回答以后,他也能很快領會對方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味外之旨。子貢曰:“有美玉于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美玉在這里具有象征意味,表面上子貢是在問應該怎樣對待美玉,其實卻是在追問孔子對于入仕和出仕的態度。在《論語·述而》中,冉有詢問子貢孔子是否贊成衛國國君輒與其父蒯聵爭奪君位,子貢進到孔子屋子里,沒有直奔主題,而是旁敲側擊,用伯夷、叔齊發問。伯夷和叔齊是互相讓位而逃出國家的,子貢根據孔子對伯夷、叔齊的評價推斷出孔子對于衛國國君的態度,最后得出“夫子不為也”的結論。這種含蓄的表達方式顯示出子貢與孔子的談話技巧,二人對彼此的真正意圖心領神會,聞弦歌而知雅意,對方肯定不會會錯了意。子貢能說會道,難免對于別人的短處評頭論足,最終引來孔子的批評,“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子貢會說話,但有時沒有使用得當。
悟性極高。孔子對子貢既有批評也有贊美,曾經用瑚璉來形容子貢,認為子貢是治國賢才,可以擔任國家重臣,表現出孔子對于子貢的認可與期望。孔子還用“告諸往而知來者”來肯定子貢,也就是說子貢能夠做到舉一反三,悟性極高。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孔子認為,如果教給一個學生東方,他卻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就不必再教他了。舉一反三,其實講的就是一個人的領悟能力。在《論語·學而》中,子貢巧妙地借助提問“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引導孔子提出更高的道德境界“貧而樂,富而好禮”。子貢不僅迅速領悟了孔子的深意,并且能夠敏銳聯想到《詩經》中的句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從中可以看出他能夠將孔子的道德教誨與自己所學的《詩經》知識相結合,展現出觸類旁通的能力,充分體現了子貢對于知識的深刻理解與靈活運用。當孔子詢問“女與回也孰愈”時,即你和顏回兩個相比,誰更好些?子貢很聰明也很謙虛,知道老師最喜歡顏回,于是只用“聞一以知二”來評價自己,而贊許顏回能夠“聞一以知十”。需要指出的是,孔子雖然用“瑚璉”和“告諸往而知來者”的字眼來贊美子貢,但是一旦把子貢與顏回作比較時,孔子的態度馬上就發生了變化。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意思是:顏回了解我的學說差不多了,可是生活卻常常貧窮。端木賜還不是很了解我的學說,但他從事商業活動,猜測行情,竟然都猜對了。從敘述二人遭際時的口氣中可以感受到孔子更傾向于認可顏回。
知師敬師。孔子對子貢有褒有貶,子貢卻始終保持對老師的尊重與愛戴,從來沒有對孔子有過微詞,這一點跟子路形成鮮明對比。子貢對孔子的贊美不是盲目的,而是建立在深刻理解基礎之上的。周游列國期間,孔子一行踏足了衛、曹、宋、齊、鄭、陳、蔡和楚等多個國家。每到一個地方,孔子都能迅速融入當地的政治環境,并發表獨到見解。子禽覺得很奇怪,就此向子貢發問:“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隨即用“溫、良、恭、儉、讓”五個字概括了孔子的氣質與秉性,稱孔子是靠溫和、良善、恭敬、節制、謙讓這樣的美德而了解各國政治狀況的。子禽不去問他人,而去問子貢,這也側面反映了子貢對孔子的了解。子貢很有外交才能,又是儒商的鼻祖,所以有一些人,像叔孫武叔和陳子禽,認為子貢比孔子還要強些。面對“子貢賢于仲尼”“子為恭也,仲尼豈賢于子乎”這樣的評論,子貢堅決反駁,“譬之宮墻,賜之墻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墻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從這些話語中可以看出子貢對孔子深深的敬意,也說明子貢在這些稱贊面前能夠保持清醒,非常有自知之明。孔子逝世后,弟子們遵循禮儀為他服喪三年。三年期滿后,子貢在孔子墓旁搭建小屋,又守了三年。為表達對老師的懷念,子貢親手種了一棵楷樹。這棵樹如今依然在孔林享殿后,只不過被雷火燒毀,成為一段枯樁。樹前立有一碑,上書“子貢手植楷”五個大字。這棵楷樹見證著孔子與子貢師生間真摯的情誼,更成為傳統“師道”文化的精神典范。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