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治家之道
來源:光明日報作者: 2025-04-28 14:59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中華文化推究事物的發展形成之理,善于從根源著手,尋其大根大本,正所謂“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在一個人成長的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社會環境三個基礎環境中,家庭教育是人最初始、最根本、最關鍵的教育環境,對于塑造健全的人格具有潛移默化、持久深遠的影響。
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時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并引用古文“愛子,教之以義方”,“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中華文化培育人才,注重從家庭教育這一根本入手。《禮記·大學》云:“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治家有其道,朱熹作為南宋理學的集大成者,為后人留下三百余字的《朱子家訓》及他同長子朱塾往來的書信數封,為今人正一家之風、啟子孫之智、育治國之才提供了德性教育大綱。
“仁者,天下之公”:大公無私的圣賢學問
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來到武夷山朱熹園,強調“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要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結合起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朱熹承接孔孟儒學一脈,其思想兼容并包,具有鮮明的創新精神。在佛學、道學盛行的宋代,朱子吸收和融會佛道觀念,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先秦儒學思想,把孔孟之道再一次推向時代理論的高峰,是孔孟以來最杰出的儒學弘揚者之一。孔門賢者濟濟,在享祀孔廟的大成殿“十二哲”中,朱熹是唯一一位非孔子親傳的儒學弟子。像孔子、朱子這樣的大學問家,在教育學生和教育子女方面,有沒有區別呢?這個問題,孔門弟子和朱門弟子都產生過疑惑。《論語·季氏》篇中記載孔子的弟子陳亢問孔子的兒子伯魚:“子亦有異聞乎?”你在你父親那里聽到過什么特別的教誨嗎?伯魚回答說沒有特別的,就是叮囑自己學《詩經》《禮記》,這兩本書是儒學的基本教材。“不學《詩》,無以言”,《詩經》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包含了勞動人民生活百態、天象地貌、動植物等豐富的知識信息。《詩經》中的用語還是標準的官方通用語言,可以興、觀、群、怨,委婉地進行勸諫和諷刺不平之事,表達思想感情。“不學《禮》,無以立”則體現了禮儀是個人立身處世的根本,一個人如果不懂得規范自身的言行,那么他將無法立足社會。
讀《詩》《書》方能知禮儀,朱熹在《朱子家訓》中勸勉兒子“詩書不可不讀,禮義不可不知”。有弟子問朱熹的兒子朱敬之“有異聞乎”?有沒有聽到和我們不一樣的教誨,朱敬之回答說:“‘平常只是在外面聽朋友問答,或時里面亦只說某病痛處得。’一日,教看大學,曰:‘我平生精力盡在此書。先須通此,方可讀書。’”朱熹《朱子家訓》有言,“處世無私仇,治家無私法”,學習圣賢之道,立志成為一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有德者,這是天下學子的崇學大道,教育子女和教育弟子均一視同仁。古人為了鑒別公私,不傷害父子感情,會選擇“易子而教”,以區分處理家庭關系的私“情”和處理社會交往關系的公“禮”。朱熹選擇把長子朱塾送去婺州拜呂祖謙為師,以培養孩子在社會立身處事、治國安邦的學問和禮儀。
“宇宙之間,一理而已”:仁義禮智信的五常之理
朱子承接二程理學,發明“理”之新意。朱子借用佛教“月映萬川”之喻闡發“理一分殊”的理論,“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則隨處而見,不可謂月已分也”。以月喻理,宇宙萬物皆有其理,其中天地、動植物、人倫之理的表現形式不一樣,“宇宙之間,一理而已。天得之而為天,地得之而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間者,又各得之以為性”。事事物物皆有其理,天理流行到人性,表現為仁義禮智信“五常”,“其紀之為五常,蓋皆此理之流行,無所適而不在”。五常是儒學從先秦到宋明時期一以貫之的思想主脈,它以人性論為理論起點,逐漸延展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社會實踐。
五常之理是儒學德性倫理的基礎要義,構成朱子家風家道熏習的核心內容。朱熹《朱子家訓》開篇首段開宗明義道:“君之所貴者,仁也。臣之所貴者,忠也。父之所貴者,慈也。子之所貴者,孝也。兄之所貴者,友也。弟之所貴者,恭也。夫之所貴者,和也。婦之所貴者,柔也。事師長貴乎禮也,交朋友貴乎信也。見老者,敬之;見幼者,愛之。”仁者愛人,一個人居于不同的社會角色,愛人的方式也相應不同。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柔、師禮友信、老敬幼愛,是五常之理在處理家庭成員關系、社會基本交往關系中的實踐運用。在這幾對社會關系中家庭關系占比很大,何以如此?《禮記·中庸》點出了原因:“仁者,人也,親親為大。”儒學的“仁”扎根于家庭關系的實踐,一個人如果連親人都不知道如何愛護、尊重,便更不會懂得愛護其他人。《論語》中也說道,“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弟子學習五常之德,要以“親親”“孝弟”為根基,學習如何做一個孝子賢孫,以此為仁德基礎,立身、立學、立業走向社會,成為對民族和國家有用之才。
何為“義”?《禮記·中庸》篇說道:“義者,宜也,尊賢為大。”儒學以崇德為貴,雖論長幼尊卑之序,遇到有德者,則不論長幼貧富,必以有德者為尊。朱熹《朱子家訓》有言,“有德者,年雖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雖高于我,我必遠之”。尊重有德者,遠離不肖者,這本身就考驗一個人明辨是非善惡的能力。《孟子》有言,“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從這個角度看,“義”和“智”關系非常緊密,一個人不能區分善惡,就很難做出合宜的價值判斷。朱熹《朱子家訓》云:“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人有惡,則掩之;人有善,則揚之。”就是從為善止惡處培育行事智慧和尊賢大義,不做損人利己、嫉妒賢人的事情,不取不義之財,“勿損人而利己,勿妒賢而嫉能”,“見不義之財勿取,遇合理之事則從”。
“大抵只是勤謹二字”:勤勉謹慎的求學之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求學需要充分發揮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勤勉奮進,朱熹就贈予千里求學的大兒子“勤謹”二字,希望孩子日日精進,堅持不懈,“大抵只是勤謹二字,循之而上,有無限好事。吾雖未敢言,而竊為汝愿之”。
朱熹學富五車,卻讓大兒子朱塾不遠千里去婺州找呂祖謙拜師求學。朱熹在給兒子的信中解釋了千里拜師的原因有三,其一,“在家汩于俗務,不得專意”,家中俗事多,不能專心讀書學習。其二,“父子之間,不欲晝夜督責”,父子之間多親情,不能時時以老師的姿態嚴格督查學生。其三,“無朋友聞見”,沒有良師益友。朱子給孩子講:只有你自身勤勉努力,老父親才看得到希望啊!不然就是找再好的老師奔波千里,也無濟于事,“汝若到彼,能奮然勇為,力改故習,一味勤謹,則吾猶可望。不然,則徒勞費。只與在家一般”。
古語云:“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朱子之諄諄勸學,溯其源頭活水,何嘗不是于勤謹處扎根。
編輯:張曉芮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