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尼山
來源:大眾新聞作者:曾軻 張九龍 2025-04-27 10:10
4月25日,第四屆全球媒體創新論壇在濟寧曲阜舉辦。
曲阜,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故里,尼山是孔子的誕生地。尼山原名尼丘山,孔子父母“禱于尼丘得孔子”,所以孔子名丘,字仲尼。后人避孔子諱而稱之為尼山??鬃右蚰嵘蕉妹嵘接忠蚩鬃佣麚P世界。
尼山是座什么樣的山?從地理上看,尼山坐落在曲阜市東南,整體呈東西走向,連綿起伏,總面積約3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高344米;從山川形勝來看,尼山有五峰并峙、五川匯流,雖不甚高大,但稱得上山奇水秀,自古以來就是探幽索隱的勝地。更為重要的是,尼山是中國文化源頭的重要地理標志之一,也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的最好注解。
尼山的每一處景觀都與孔子息息相關。比如“尼山八景”之一的坤靈洞,又名夫子洞,相傳這里是孔子的出生地,“鳳生、虎養、鷹打扇”的故事,便發生于此;另一名勝觀川亭,據說便是孔子臨川慨嘆之處,自此“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名句聲振千古;尼山孔廟內外遍植柏樹,但枝葉不展,形狀如筆,傳說因孔子學問高深,故其出生地的柏樹也形似大筆;尼山孔廟前,有潺潺流過的智源溪,寓意孔子的出生地就是智慧的發源地,后門外的中和壑,名字源于《禮記·中庸》里的“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著名的尼山硯就產于此壑。
尼山是歷史悠久的人文勝地。五代后周顯德年間,兗州太守在叔梁紇廟原址上建起尼山孔廟,此后逐漸成為主祀孔子的廟宇;元至元二年,尼山書院正式設置。彼時,孔廟及書院共同承擔起了祭祀和教育兩種功能,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廟學合一。歲月流轉,尼山孔廟和書院在歷史的浪潮中起起伏伏,經歷多次修繕、重建,最終成為后人禮敬孔子的寄托和豐碑。儒家文化在尼山以各種形式綿延傳承,開枝散葉,千百年來弦歌不輟。
今天的尼山鐘靈毓秀,文脈綿長。尼山腳下的尼山圣境,和孔子博物館、孔子研究院并稱為新“三孔”,其中孔子像、尼山講堂、大學堂三座建筑以“品”字形布局,氣勢恢宏;比鄰而居的魯源小鎮,打造出沉浸式的傳統文化體驗場景,讓游客仿佛穿越回春秋時期的世外桃源。
尼山景觀蘊藏著深刻的哲思。《論語》中講到“和而不同”,既強調多元要素的和諧共生,也注重堅持原則下的包容差異。這種精神基調,如同尼山上的五峰并峙、五川匯流,并行不悖,各展風采。尼山和孔子,向我們敘述著“和合”與“大同”的理念。
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用孔子和尼山的思維,去看待本屆全球媒體創新論壇的主題——“交流互鑒 科技賦能——變革發展中的文明力量”,無疑會給人帶來更加深刻的思想啟發。
在潛移默化中,儒家思想塑造了我們的文化氣質,影響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品格。在傳統氣質和現代文明浸潤下的尼山,正在慢慢成為傳播中華優秀文化,促進中西文明互鑒的一張名片。仁愛、謙遜、忠孝、守信……尼山的思想是最源頭、最本真的智慧。在全球變革和多元協作等議題下,討論文化的碰撞和文明的賡續,或許沒有比尼山更合適的地方。
尼山圣境有三千株銀杏,象征著孔子的三千弟子。微風過處,樹葉拂動,仿佛歷史的低語,也像時代的呼喚。走近尼山,溫習孔子的智慧,感受儒學經典為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發展提供的不朽哲思。從尼山發出的聲音,也必見者遠、聞者彰。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