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知情意行”入手,引導大學生更好認同中華文明
來源:光明日報作者: 2025-02-18 11:32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教育引導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更好認識和認同中華文明,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植根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發展至今的文明,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鮮明的精神標識。當代大學生肩負著傳承中華文明薪火的重任,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希望與關鍵力量。讓中華文明在新時代綻放出奪目光彩,要遵循學生思想認知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抓好“知、情、意、行”等關鍵環節,教育引導大學生更好認同中華文明,加深對歷史經驗和文化規律的認識,使其自覺擔當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責任與使命。
以學促知,深化新時代大學生對中華文明的認知理解
知,指認知、觀念,是對事物基本的認知與理解。只有以學促知,引導新時代大學生不斷深化對中華文明的認知理解,使其認識了解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認識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才能逐步加深對中國道路深厚文化底蘊的理解。
充分發揮高校課程的核心作用。課堂是知識傳授的主要場所。高校要積極將中華文明教育融入課程體系,開展系統且符合大學生認知水平的認知教育,助力大學生構建關于中華文明的系統、多維認知體系。在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深刻理解中華文明的內涵與外延,深入探究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展脈絡,深刻領悟中華文明在歷史長河中生生不息的緣由,教育內容應涵蓋中華文明的哲學思想、文化成就、藝術創作等多個方面,全方位展現中華文明的精髓及其對人類整體文明的重大貢獻。
積極組織形式多樣的學術活動。高校要積極舉辦講座、研討會、知識競賽、辯論賽等以中華文明為主題的各類學術活動,激發學生深入研究中華文明的興趣。在學術活動中,應主動搭建相關領域專家與學生對話的平臺,使學生了解到中華文明相關學術前沿動態,拓寬學術視野,激發其對中華文明的研究探索意識。
以情化育,增進新時代大學生對中華文明的情感認同
情,是個體對事物的主觀體驗和感受。以情潤心、以境化育,可以通過各種生動、具體的文化環境的創設,拉近文化學習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距離,增進新時代大學生對中華文明的情感認同。
大力推進大學校園的文化建設。校園小徑邊橫斜而出的花枝,教學樓旁靜默的雕塑和碑刻,圖書館內浩繁的史書卷帙,長廊上瑰麗的壁畫等,都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向學生展示中華文明的燦爛特質。浸潤在濃郁的文化氛圍中,大學生可以自然而然地接觸中華文明要素,感受其由內而外的魅力,從而提升對中華文明的情感認同。
廣泛開展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傳統節日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情感的寄托。節慶活動中,音樂、舞蹈、戲劇等藝術蘊涵著中華文明的美學價值和情感內涵,如中國傳統音樂可以其獨特的旋律和節奏喚起人們對歷史的無限遐想;舞蹈能以優美舞姿展現中華文化的靈動與活力;中國傳統戲劇如京劇、越劇、黃梅戲等,則融合了音樂、舞蹈、表演等多種藝術元素,承載著深厚文化記憶。通過欣賞參與此類節慶活動,學生能夠直觀領略中華文明的魅力,感受中華文明所蘊含的優秀特質,與中華文明產生直接、強烈的情感共鳴,增強對中華文明的認同感與自豪感。
以志為先,提升新時代大學生對中華文明的價值歸屬
意,指意志品格。以志為先,引導新時代大學生樹立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堅定意志,可以提升其對中華文明的價值歸屬,增強其擔負新時代文化使命的動力決心。
樹立良好的榜樣示范。高校要積極選樹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先進榜樣,引導學生學習效仿,進而加深他們對中華文明的歸屬感。在榜樣選樹時應著重考量其典型性和說服力,既要注意所選樹榜樣的行為和思想能夠充分體現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理念,具有廣泛代表性和深遠影響力,又要注意榜樣應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擁有強烈感染力和號召力。
打造網絡宣傳陣地。高校應根據大學生群體的需求偏好,在新媒體平臺積極融入中華文明相關元素,加強引導、精準推送,以新穎且富有趣味性的形式增強大學生對中華文明的理解認同。同時,積極運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網絡輿情監測,及時發現輿論熱點和危機,引導大學生自覺抵制網絡不良文化影響,提升文化思考深度和判斷能力。
以行踐知,堅定新時代大學生對中華文明的使命擔當
行,指行動、實踐。以行踐知,引導新時代大學生積極擔當作為,能為以新時代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推動人類文明的發展進步注入青春活力。
大力實施文化主題社會實踐。中華大地上每一處遺跡、書寫在典籍里的每一頁歷史、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每一件文物,都是啟迪新時代大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激發民族自尊自豪的生動教材。學生通過參與歷史文化遺址實地考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統手工藝學習等文化主題社會實踐,能親身感受并深入領悟中華文明的豐富內涵與深厚底蘊,在心靈深處建立起對中華文明的認同感。
積極鼓勵文化領域創新創業。要鼓勵大學生以文化資源為依托,利用自媒體平臺創作并發布相關視頻或文章,設計制作具有中華文明特色的文創產品等,主動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在實踐中為傳承中華文明貢獻力量。
編輯:宮英英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