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齊治平、興亡有責的家國情懷
來源:學習時報作者:郝良華 曲曉萌 2023-12-04 09:46
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修齊治平、興亡有責的家國情懷,是其中的重要元素之一,是在歷朝歷代跌宕起伏交替中逐步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戀家愛國、保家衛國、家國相連、家國共濟的優良傳統,家國思想根深蒂固,家國情懷一脈相承。家國情懷既是一種生命自覺和家教傳承,更是一種心靈凈化之后的人文情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遠大理想與個人抱負、家國情懷與人生追求融為一體,是中國古代士大夫人生理想的實現路徑,是明明德于天下的至善旨歸。“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則是心懷天下的抱負與擔當,是對國家的一種深情大義,是對家國命運共同體的一種強烈認同與責任,是家國情懷的精髓所在。未有我之先,家國已在焉;沒有我之后,家國仍永存。根植于民族文化血脈深處的家國情懷,讓人飲水思源,不忘本、不忘祖、血脈相連,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動力與價值源泉。
家國同構是家國情懷的根脈所系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家與國同構,“家國”是家和國的合稱。家是小國,國是大家,這來源于先秦時期的一種政治實態,后來反映到傳統文化之中。周代制禮作樂,大夫的封地稱為“家”,諸侯的封地稱為“國”,天子居于“中國”而有“天下”。孟子在《孟子·離婁上》有言:“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在先秦時期,家和國在本質上是一回事、是相通的。在生活中,父為家之君,君為民之父,君父同倫與家國同構相輔相成。國家與家庭、社會與個人是密不可分的整體,家庭是作為宏觀國家的基礎,而作為大的國則是每一個小家的延伸。雖然,此后的歷史沒有再完全復刻周代的政治模式,但是分封伴隨著中央集權反復出現于歷朝歷代,形成秦政與周政交錯的局面。“家國天下”作為一種政治文化,逐漸擺脫先秦時期實際的政治模式,嬗變為“家國情懷”,成為一種宏大而細膩的民族情感,構成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元素。在中國人眼里,子女對父母、個人對國家,都承擔著無限責任,在家盡孝、為國盡忠,天經地義。中國傳統文化將國家和社會視為一個大家庭,并且將慈孝友悌等倫理道德推廣開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從小家生發的責任感延伸到了國家和社會。劉蓉是清代古文家,少時專注于讀書,竟沒注意到屋中地上的坑洼在不斷侵蝕擴展,父親看到后對他說:“一室之不治,何以家國天下為?”意思是說,你連一間屋子都管理不好,如何還能治理國家?在中國傳統倫理中,國與家緊密相連,家是國的出發點,國是最終歸依處。“家國情懷”,既是指向國家與天下的大情感,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也是指向故鄉的情思,是吾愛吾廬,是鄉音無改,是莼鱸之思,是“月是故鄉明”;更是指向一個人的人格與操守的“身”與“心”,是孝順父母,是兄友弟恭,是推己及人,是飲水思源。家國情懷,是中華文化關于個人、家庭與家族、國家、天下有機關系的所有知識與人文情感的匯合。
修齊治平是家國情懷的至善旨歸
歷代志士仁人無不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他們心有大我、至誠報國,既見信仰信念,又見人格風骨,更見家國情懷。明代思想家顧憲成在無錫創辦東林書院時留下一副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上聯將讀書聲和風雨聲融為一體,以此勸學生要好好讀書,既有詩意,又有深意;下聯更進一步,說明光讀好書對一個讀書人來說是不夠的,要有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雄心壯志,勸勉讀書人既要認真讀書,又要有關心國家大事的胸懷。正如《禮記·大學》中所倡揚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孔子在回答魯哀公“人道孰為大”問題時,曾經表示“政為大”,在孔子這里,大學之道便是為政之道。孔子說“政者,正也”。大學之道,可以說起點是修己安人,而后擴大范圍,方才實現“治國平天下”的入世理想。循著由己到人、由個體逐漸擴散至天下的模式,家國情懷也在現實中有根基的展開。那么,什么是所有的起點呢?是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何謂“修身”?就是指修養身心,主要包括正心誠意和格物致知。一個人對家國的擔當和責任,先從管理好自己開始,否則就是空談。那么,如何管理好自己呢?要心懷其“誠”,身懷其“敬”,要有“格物致知”的本領,做到“知行合一”。然后,處理好與周圍人和社會的關系,對父母要“孝”,對兄長要“悌”;對于別人,秉持“愛人”之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恕”的心態去理解別人。中國古代思想家認為,只有在先做好自身的道德修養功夫之后,才能“推己及人”“修己以安百姓”。如果“身”不“修”,怎么會使老百姓心安呢?于是要“修己”,要讓老百姓有親近感。如果老百姓心里沒有安全感,天下是不可能安定的。這樣一來,就把個人修養推及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高度,強調“垂范”和“教化”的作用。
修身絕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日久天長的功夫。更何況,功名利祿與貪欲之心又時時閃現于人性之中,這是常人很難避免的。連大文豪蘇東坡都慨嘆:“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自我的修身很難,但正是因為難,才需要想方設法去做。古人如何去做呢?“三省吾身”出自《論語·學而》中的一段話:“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段話的意思是,我每天都要從多方面檢查自己:為別人辦事有沒有不夠忠誠、盡心?與朋友交往有沒有不夠誠信?老師所傳授的東西是否有沒溫習到的地方?這里的“省”是自省的意思,表示省察和反思,反思的對象則是自己。一天之內反思自己在忠、信、習等多個方面做得怎么樣,這就是三省吾身,后指多次自覺地檢查自己。自曾子之后,“三省吾身”成為古代士人修身的必要科目,很多人起名字經常以“三省吾身”來寄托希望。比如,宋元之際的著名史學家胡三省、當代的數學大家陳省身等,他們的名字都和這個典故有關。
興亡有責是家國情懷的擔當所在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是充溢在中國人心中的一股“沛乎塞蒼冥”的浩然正氣,跨越歷史的長河,延綿不斷、熠熠生輝,始終激勵著人們銳意進取、勇毅前行。17世紀中葉明清交替,天崩地坼之際,顧炎武即將到南明首都求職,清軍就把南京給取下了,想到蘇杭,蘇杭就淪陷了,逃回昆山,昆山城就被破了,自己的家人也在戰爭中罹難。顧炎武之母王氏避兵于常熟,聞城陷,絕食15天死節,臨終時給顧炎武留下遺言:“我雖婦人,身受國恩,與國俱亡,義也。汝無為異國臣子,無負世世國恩,無忘先祖遺訓,則吾可以瞑于地下”。顧炎武懷著護佑家國的堅強信念以及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最早提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理念。在《日知錄》中,顧炎武說:“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于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意思是說,“亡國”與“亡天下”是存在明顯差別的。“天下”只有一個,那就是中華民族延續了5000多年的道德倫理教化,是中華文明。如果社會陷入“無父無君”的無序狀態,社會道德普遍淪喪,禮法、教化遭到嚴重破壞,以至人人自危則是“亡天下”了。捍衛倫理教化、社會道德,不分貴賤,人人都有責。這段話,后來被梁啟超概括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顧炎武看來,“興亡有責”乃是作為國民對國家和民族應盡的神圣義務和責任擔當,是那個時代開始覺醒的中國人對正在經歷苦難的祖國的莊嚴承諾。也正是“興亡有責”的家國擔當意識,使他能夠跳脫傳統的“華夷之辨”的羈絆,摒棄狹隘的民族主義,而將視野放大到“天下大義”的廣闊空間來對待,化為“以天下之權,寄天下之人”的家國情懷,這在當時,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一件事情。正因為如此,它一經提出便不脛而走,愈傳愈廣,以至家喻戶曉、深入骨髓,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
百余年來,在關系國家和民族前途命運的一個個重要關口,中國共產黨總是肩負天下興亡,挺身而出,自覺擔負起挽救中華民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無數先烈拋頭顱、灑熱血,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為民族獨立與富強奉獻了自己的熱血和青春。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興亡有責的歷史自覺和使命擔當,將個人和家庭的前途命運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帶領中國人民從落后走向進步、從黑暗走向光明、從苦難走向輝煌,不斷取得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偉大勝利。心懷天下,關切人類前途命運,促進世界和平,這是對中國共產黨人興亡有責家國情懷的生動闡釋。
修齊治平、興亡有責的家國情懷,凝結著中國人對家國共同體歸屬認同、責任使命、守望相助、休戚與共的價值信仰與集體意識,對培育和塑造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特性具有重要意義。在新的歷史方位,家國情懷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中國夢”已成為新時代家國情懷的現實表達。新時代的家國情懷宛若川流不息的江河,流淌著民族的精神道統,不僅滋潤著每個中國人的精神家園,還蘊含著對全人類的仁愛情懷。它將目光凝望于整個人類世界,超越了一般的個體、民族與國家,強調人類命運共同體,最終實現人類社會“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崇高理想。
編輯:翟凌宇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