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順:儒家應當“保守”什么?——保守主義與自由主義之異同
來源:中國孔子網作者:黃玉順 2024-06-04 11:10
歐克肖特(Michael Oakeshott)的政治哲學,本人缺乏專門研究,因此,這里只談閱讀了博士論文《歐克肖特“政治秩序證立”邏輯研究》之后的一些感想。
一
我的感想,主要圍繞本人一直關注的保守主義與自由主義的關系問題,因為這個問題不僅關乎西方政治哲學的學術研究,而且關乎中國以及人類世界的政治實踐。由此也可以看出博士論文的選題所具有的重大現實意義。
這些年來,當代一些儒家學者引進了“保守主義”(conservatism)這個名號,宣稱現當代儒家是所謂“文化保守主義”(cultural conservatism)。在我看來,這種“文化保守主義”盡管具有保守“傳統”的共性,卻又應當分為兩個不同的類型:一類是20世紀的現代新儒家,如牟宗三、張君勱和徐復觀等,他們追求的是“內圣開出新外王”,這就是說,他們之所以保守儒家的“內圣”傳統,是為了開出現代性的“民主與科學”;另一類則是21世紀的所謂“大陸新儒家”,情況比較復雜,其中包括前現代的復古主義、現代性的總體主義(totalitarianism)的傾向。
對于后者,我的判斷是:大陸新儒家的所謂“文化保守主義”是基于對西方“保守主義”的某種認知,這種認知如果不是有意的曲解,就是無意之間的誤解。
嚴格來說,西方的“保守主義”這個標簽,只適用于英美傳統。換言之,他們所保守的并不是自由主義的對立物;質言之,他們所保守的恰恰是某種自由的傳統。這種自由傳統,如果訴諸社會歷史事實,那只能在英國的傳統中才可以找到。
由此可見,保守主義和自由主義的區別并不在作為目標的“政治秩序”上,而是在關于如何實現這種目標的“證立”方法上。因此,在我看來,“保守主義”是一個方法論概念。
正因為如此,我本人認為:如果要引進“保守主義”這個標簽,將其運用于儒家哲學,那么,所要保守的傳統,決不能是秦漢以降的帝制儒學的政治哲學傳統,而只能是孔孟儒學的政治哲學傳統。為此,我特意寫了兩篇文章:一篇是《論自由與正義——孔子自由觀及其正義論根據》;一篇是《意志自由與社會正義:孟子“可欲之謂善”命題闡釋》。
博士論文相當清晰地分析了歐克肖特的政治哲學,其核心問題正是“區分保守主義與自由主義”這個根本問題。博士論文有兩個關鍵詞,即“政治秩序”和“證立邏輯”。前者是目標問題,后者是方法問題。博士論文的旨趣正是后者,即作者所說的“應當如何理解并證立政治秩序的問題”。
二
剛才說過:真正的保守主義與自由主義之間的根本區別并不在“政治秩序”的目標,而在“證立”的方法;而且,這里所說的“方法”不僅是理論上的“證成”路徑,同時也是實踐上的實現路徑。歐克肖特亦然,作者也在一定程度上凸顯了這一點。
(一)目標問題:政治秩序
就目標而論,歐克肖特的保守主義“政治秩序”與自由主義的政治目標之間并沒有根本分歧,而是相當一致的。
歐克肖特1975年出版的《論人類行為》,就是以個體主義、市場經濟的“公民社團”(civil association或譯“公民聯合”)或曰“道德社團”(moralassociation),來對峙集體主義、計劃經濟的“事業社團”(enterpriseassociation),其所表達的其實就是自由主義的個人主義立場。這種政治秩序的構想,是基于霍布斯(Thomas Hobbes)契約論的;而霍布斯正是古典自由主義的先驅(特別是提出并論證自由主義的個人主義原則),盡管哈耶克(Friedrich A.von Hayek)認為霍布斯雖然是英國人,卻不應當劃歸英國流派,而應當劃歸法國學派(這里涉及兩類不同的自由主義傳統,即英美自由主義傳統和大陸德法自由主義傳統)。
正因為如此,關于歐克肖特的思想是否內在一致,學界一直是存在著爭議的。其實,歐克肖特的思想雖然不是自由主義(liberalism),卻是自由至上主義(libertarianism),主張自由至上(thesupremacyoffreedom)。他的思想有兩個要點:一是財產私有,二是政治分權。這兩點,以及上述個人主義,眾所周知,其實也是古典自由主義的基本點。
(二)方法問題:證立邏輯
就方法而論,歐克肖特的“證立邏輯”確實不是自由主義的,而是保守主義的。
這是博士論文特別用心的地方。作者指出了經驗論與理性主義的觀念論(idealism)(理想主義)之間的區別,指出后者會導致柏拉圖式的“敘拉古之惑”(The confusion of Syracuse)。作者肯定了歐克肖特“認同并持守經驗主義的證立思路,同時對當代技術理性宰制下的政治理性主義進行了批判”。這是堅持了英美的經驗主義傳統,根本上是休謨(David Hume)以來的英國經驗主義的懷疑論(skepticism)傳統。
當然,經驗論與觀念論的對置,并不能簡單地對應于保守主義與自由主義的對置。事實上,自由主義的思想方法,固然不能歸結為觀念論,但也不能簡單地歸結為經驗論。例如古典自由主義的“契約”觀念,確實與英國的歷史“傳統”有密切關聯,但也不能說完全沒有“觀念建構”的意味,因為現代性的政治契約其實并不存在于前現代的歷史中。這倒恰恰類似博士論文所講的歐克肖特的折中的保守主義(詳后)。
那么,保守主義與自由主義的方法區別究竟何在?在我看來,這其實是一個懸而未決、尚待深入分析的問題。其原因是:不論保守主義,還是自由主義,其光譜都頗為復雜多樣,有時很難找到確定的邊界。
不僅如此,這種方法上的區別,絕不僅僅是理論問題,而是具有政治實踐的實際效應的,即不僅是政治理論的方法,同時也是政治實踐的方法,即一個社會共同體的現代轉型的路徑(這里也涉及兩類不同的自由主義傳統的政治實踐效應,即英美自由主義傳統和德法自由主義傳統的政治實踐效應的嚴重分野)。
三
最終,作者認定并認同:歐克肖特的政治哲學盡管是保守主義的,卻是一種獨特的保守主義。這是博士論文的主旨所在。作者的問題意識是:“抽象的政治理念與具體的政治經驗之間是否存在難以跨越的鴻溝?”作者的意圖似乎是要彌縫兩者的對立,即彌縫觀念論與經驗論的對立。作者表達了一種調和的傾向,旨在“將一種理想化的政治秩序落實到經驗層面”。
但這至少在表述上與作者表達的另外一種立場相悖,即“柏克式的保守主義:政治是在實踐中解決具體問題,而非貫徹抽象原則”。然而作者卻要“將一種理想化的政治秩序落實到經驗層面”,這種表述顯然首先承認了“理想化的政治秩序”,然后試圖在“經驗層面”上“貫徹抽象原則”。
這是因為,在作者看來:“從保守主義的視角看,對抽象觀念的警惕同時也構成了其自身的弱點:對政治秩序合理性的證立是不充分的。這也是歐克肖特與作為政治家的柏克所不同之處……”言下之意,歐克肖特的立場是另一種保守主義,即在保守傳統的同時,接納觀念論的或曰理想化的政治秩序。
這其實是一種折衷主義,正如作者所說:“歐克肖特的思路較之柏克等人的保守主義觀點又有獨特之處,他采取的是更為溫和折中的態度?!边@與歐克肖特的英國新黑格爾主義思想背景有關,即是“黑格爾哲學與英國經驗主義經過磨合后的折中平衡的結果”,這里不展開討論。
但我想說:這種折中的意圖,不僅是困難的,而且是危險的?;氐介_頭所說的“現實意義”,作者認為:“歐克肖特的方案之現實意義即在于,它使得當今世界諸文明間的關聯并不必然依賴于非此即彼的‘文明沖突’,而是為文明在對話中的互鑒共識保留了希望,即便這個過程可能充滿阻力,但它依然不失為一種關于政治秩序在歷史未來發展中的借鑒圖示”;“因此,在歷史的追溯中,歐克肖特保留了事業社團和道德社團共存的可能,他將二者間矛盾的緩和訴諸于一種更為現實主義的妥協精神”。
作者的認知顯然就是:在當今現實世界的“文明沖突”中,存在著諸種文明,其中既有著經驗論的政治秩序,也有著觀念論的政治秩序;它們之間并不必然沖突,倒是可以通過某種折衷主義的調和,指引人類未來的政治秩序。
而我的疑惑則是:在當今世界的“文明沖突”中,經驗論的政治秩序實際上所指的是什么?觀念論的政治秩序所指的又是什么?它們之間是可以折中、應當調和的嗎?這種折中調和在事實上可能、在價值上可取嗎?
當然,博士論文對此是有所反思的,作者指出:“正是因為這種折中式的處理方式,使得其政治觀的弱點顯露了出來——它使得歐克肖特在任何一種立場上都難以凸顯其清晰明確的趨向性。”但作者卻又堅持:“歐克肖特的方案仍然不失為具有反思糾偏式的現實借鑒意義?!?/p>
不過,總體上講,如果從純粹的“分析某種學術觀點”的角度看,這不失為一篇優秀的博士論文。同時,這篇博士論文對于中國儒家“保守主義”的闡發來說也是具有參考價值的。
編輯:翟凌宇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