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數字打開“孔子密碼”
來源:大眾日報作者:張依盟 李欣悅 2024-06-23 10:01
展覽現場
“沉浸式藝術”是時下蓬勃興起的一種藝術形式,它力圖打破傳統的觀看模式,用科技裝置和數字媒介技術令觀賞者“沉浸”其中。而當它邂逅孔子博物館,會擦出怎樣火花?用數字演繹哪些文物?“孔子密碼——沉浸式文物數字藝術展”日前在孔子博物館開幕。
該展覽以“何以孔子”作為開篇序言,共設有“子曰”“思無邪”“器以載道”“宜子孫”“儒風漢韻”“樂未央”等六大主題空間。從凝聚思想智慧的《論語》《詩經》,到融于現實生活的器物、美學,以數字藝術為媒介,探索孔子思想新的藝術表現形式。
觀器論道是孔子思想中的經典敘事,器以載道,道在器中。屏幕上光影流轉、色彩變幻。畫面中所展示的圖案源于孔博館藏文物“雍正畫琺瑯五供”上的紋樣。
雍正畫琺瑯五供,屬于祭孔禮器,頒賜于雍正十年的三月,包括一尊香爐,兩個燭臺,兩個尊。此組五供器為清宮廷養心殿造辦處琺瑯作造,通體施淡黃釉為地,彩繪纏枝牡丹、纏枝蓮紋等,花卉圖案釉色豐富,光澤溫潤柔和,鍍金裝飾效果突出,具有濃厚的皇家富貴氣息。是國內已知現存最大的雍正時期黃地畫琺瑯五供。
在“儒風漢韻”展區,依托數字技術重現了孔子見老子的場景。“孔子見老子”是著名的歷史典故,又稱“孔子問禮于老子”或“孔老相會”,是漢代畫像石中常見的一種題材。《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禮記·曾子問》《莊子》中均記載有“孔子問禮于老子”一事。
嘉祥五老漥出土孔子見老子畫像石,縱48、橫111、厚21厘米。畫像石整體近長方形,采用減地線刻技法,輪廓清晰,造型簡潔,線條生動有力。
畫像上層為孔子見老子圖像,共刻14人。畫面右側二人躬身相對,左邊一人榜題“孔子”,右邊一人榜題“老子”,孔子與老子中間,一手推獨輪小車、一手指向孔子的小童當為項橐。老子身后立一人,孔子身后有二人相對,左側之人戴雄雞冠,張臂有力,應為孔子弟子子路。畫面左側刻八人,左七人皆右向立,居前一人身材矮小,佩劍,其身后六人作依次隨行之狀,其前一人作恭迎之狀。畫面極具動態感和裝飾效果,再現了孔子與老子相見、以及孔子師項橐的畫面,表現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所提倡的謙虛好學、尊老敬賢等社會思想。
“孔子者,中國文化之中心也,無孔子則無中國文化。”2500多年來,孔子的思想內涵、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行為取向,在時空中積淀、滋養、演變,鋪染著中國人的生命底色,早已融入炎黃子孫的血液中。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