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行思錄 | 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
來源:中國孔子網作者:喬帥钘 2024-08-29 16:46
懷著朝圣般的心境,我來到了山東鄒城——孔孟桑梓之邦。“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在來鄒城的路上,亞圣孟子的這句話始終縈繞在耳畔,使我內心愈發緊張起來,不由得端正坐姿,端正儀表。鄒魯大地以“能明《詩》《書》《禮》《樂》”“好儒備禮”“詩禮之鄉”而著稱,在碩士期間我的研究方向又以《孟子》為主,于是,我不禁對儒學專項計劃提供的這次游學充滿了期盼。
“逝者如斯夫”,轉眼間,為期一周的游學便走向了尾聲。在最后一晚回顧在孟苑度過的這幾天,我的內心仍不免有幾分激動,有意猶未盡之感。還記得研學的第一天上午是開學典禮,典禮結束走出會議室的時候,看到會議室外的桌子上擺著一排《孟子文獻集成》,隱約記得全套共有200冊,匯集了兩千年來諸家對孟子思想的解讀文獻。站立在書桌前,手指滑過書脊,我感受到了思想的厚重,這是儒家思想歷經千年的見證。研究《孟子》是與亞圣的一場跨越時空對話,而孟子思想的磅礴深厚,又意味著這一場對話將永遠不會中斷!
象山云:“觀圣賢之訓,聽師友之言。”研學的前幾天,尼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聯合研究生院為我們安排了一系列學術活動,有博士生學術論壇,也有兩位教授的專題講座,以此“聽師友之言”;研學的后兩天,我們參觀了孔廟、孔府、孔林、周公廟以及孟府、孟廟,以此“觀圣賢之訓”。行程滿滿,收獲滿滿。期間,我們聽臧峰宇教授講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哲學內涵,中華文明的宏闊畫卷在我們面前徐徐展開;聽王志民教授齊文化的歷史地位與文化貢獻,齊文化的底蘊在我們面前矗立起來;聽往屆儒學專項師兄師姐講《春秋》、講孟子、講《禮記》、講蘇東坡,主題豐富,內容精彩。兩位教授旁征博引,娓娓道來,諸位師兄師姐見解獨到,侃侃而談,無不使我深受觸動,受益匪淺。研學期間的晚上是小組討論的時間,我們組有心理學的同學、有考古學的同學、也有哲學的同學等等,大家熱切交流,相互砥礪。
研學的最后兩天是實地參觀。我們首先參觀了孔子研究院,透過大門,幾座石坊依次而立,分別是“志道據德”“依仁游藝”。進入孔子研究院后有一長廊,拾階而上,只見右側便是孔子石像,兩側有二鐘亭,一書“未覺”,一書“先明”。再往前走便是主樓,主樓前有兩塊巖壁,其中間鏤空,一為鐘形,一為磬形,一書“金聲”,一書“玉振”。之后,我們參觀了三孔、周公廟。孔廟前書“萬仞宮墻”,過了“萬仞宮墻”入眼便是兩座石坊,“金聲玉振”“太和元氣”。在“三孔”,我看到了“圣時門”“弘道門”“大中門”“大成門”“生民未有”“斯文在茲”等等牌匾,每見一處,我便在內心默念其出處。以前那些只存在于圣賢書中的義理以一種更凝練、更生動的方式展現在我面前,使我的內心無時無刻不沉浸在一種肅穆之情中。在“三孔”,我還近距離接觸了夫子手植之檜,子貢手植之楷,子貢廬墓之處,象征“魯壁出書”的“魯壁”等等,無不令我深受觸動,親見圣人之跡,何其有幸!
研學的最后一站是孟府、孟廟,這也是我最期待的一站。在碩士期間,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孟子》,孟子的深邃思想、慨然人格、大丈夫精神,無不使我傾倒。來到孟廟之前,便聽聞諸如“古樹參天繞舊祠,遍地豐碑滿壁詩”的詩句。親臨此地,處處可見千年古柏、歷代碑刻,處處有幽深肅靜之感,仿佛每一次呼吸都在與歷史進行著無聲的對話。孟廟正南門為“欞星門”,與周公廟、孔廟相同,寓意著天下文人學士匯集于此,統一于儒學的門下。過了欞星門,入眼便是鐫刻“亞圣廟”三字的石坊,同時左右又各有一座石坊,分別書寫著“繼往圣”“開來學”六個大字。再往前走便是“泰山氣象門”,取自大程子:“仲尼天地也,顏子和風慶云也,孟子泰山之氣象也。”孟廟碑刻眾多,據說有300余塊,其中最令我最深刻的碑文有“有功圣門,追配神禹”“浩然之圣”“天生吾夫子”等。看到這些碑文,我想,這場與孟子的跨時空對話已經持續了千余年了,并且還將繼續延續下去,永遠不會中斷!
還記得來鄒城的那天晚上,南開哲學院的盧老師我們一行人登上了附近的護駕山。山頂上涼風陣陣,鄒城夜景盡收眼底,暑氣為之一消。山頂巨石上,有一老者靜坐,雙掌合十,給人以靜謐之感。《禮記·禮運》篇云:“(仲尼)出游于觀之上,喟然而嘆。”載有“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的《孟子》卒章,亞圣彼時的語氣又是何其悲涼。但我想,如果夫子、孟子此時登上護駕山,見孟苑內的氣象,夫子會不會“欣然而嘆”,孟子會不會語氣充滿欣慰。儒學復興,中華傳統文化復興,當在今日,當為吾輩之責!
(作者:尼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聯合研究生院2024級專項研究生、南開大學哲學院 喬帥钘)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