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孝道
來源:學習時報作者:黃太勇 2024-12-16 09:19
孝是中國傳統(tǒng)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之一,作為儒家思想集大成者的朱熹,從小就受到儒家孝文化的熏陶,他在五歲時就開始閱讀《孝經》,很快就明白其中大意,并在書上題寫了八個字:“若不如此,便不成人。”長大后,朱熹繼承了傳統(tǒng)儒家對孝的理論詮釋和實踐要求,不僅在理論建構上把孝推到了“天理”的高度,在行為上也將孝作為子女侍奉父母應當遵循的最高準則,即“為人子,至于孝”。那么,他自己是如何盡孝的呢?
朱熹十四歲時,父親病逝,后來朱熹常以未能盡孝而悔恨。但朱熹的母親祝氏既孝且慈,對他影響很大。在朱熹眼中,母親是踐行孝道的模范,南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九月,母親祝氏去世,朱熹在《壙志》中說:“逮事舅姑,孝謹篤至,有人所難能者。”淳熙二年(1175年),因明堂恩,朝廷封贈祝氏,陳傅良負責起草贈告,朱熹在給陳傅良提供的材料中稱“先妣德性純厚,事姑極孝敬。祖母性嚴,先妣能順適之。治家寬而有法,歲時奉祀必躬必親,撫媵御有恩意,無纖毫嫌忌之意”。不僅如此,祝氏在朱熹眼中還是一位慈母,他在寫給友人張棟的書信中說:“某不孝禍深,早歲孤露,提攜教育,實賴母慈。”朱熹一生生活貧苦、仕途不順,母親對此毫無怨言,朱熹常因此感念,他后來回憶說:“先君卒,熹年才十有四,孺人辛勤撫教,俾知所向。不幸既長且愚,不適世用,貧病困蹙,人所不懼,而孺人處之怡然。”
母慈子孝,朱熹對母親盡孝倍加用心,他認為盡孝要做到:“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后能事親。”《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中收有朱熹專門為母親賀壽所作的詩《壽母生朝》七首,句句飽含希望母親健康長壽的祈愿和對母親顧復之恩的感念。如:“堂中老人壽而康,紅顏綠鬢雙瞳方。”“愿言壽考宜孫子,綠鬢朱顏樂未央。”“但愿年年似今日,老萊母子俱徜徉。”“癡兒六六今如許,慚愧西河不老仙。”其中詩句“老萊母子俱徜徉”更是引用了著名的孝道典故“老萊娛親”,“老萊”即“老萊子”,是春秋晚期的思想家,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孝子,其七十多歲時為了取悅自己的雙親,經常穿著彩衣、做著嬰兒的動作來逗父母開心,其孝行廣為流傳,朱熹引用這個典故就是希望自己能像老萊子一樣即使年老也要讓母親快樂。可以說,朱熹在侍奉母親時真正做到了“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
母親在世時,朱熹大多數時間都在家侍母讀書,這也是他認為無法施展抱負時的最好歸宿,他在寫給師友林光朝的書信中說:“道學之要,切中當世之病者,恨未得聞。至于不次之除,非常之數,則不足為執(zhí)事道也。熹愚不適時,自量甚審。所愿不過力田養(yǎng)親,以求寡過而已。”
母親去世時,朱熹“冤痛割裂,不能自存”。后來他給自己的學生也說:“先妣不幸,某憂痛無所措身。”朱熹將母親安葬在建陽崇泰里后山(今南平市建陽區(qū)莒口鎮(zhèn)馬伏村太平山麓)天湖之陽,引用《詩經·邶風·凱風》中“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勞苦”的典故,將母親墓地周邊的樹林命名為“寒泉林”,母親墓穴所在地稱為“寒泉塢”,并在墓旁建守喪之所“寒泉精舍”,以此表達自己的“寒泉之思”。朱熹在寒泉精舍以禮守喪,李方子《紫陽年譜》記載:“先生居喪盡禮。既葬,日居墓側,朔望則歸奠幾筵。”在后續(xù)的祭祀中也嚴格遵禮,每到母親祝氏忌日,朱熹都身著墨色布衫,他的學生好奇地問道:“今日服色何謂?”朱熹回答說:“豈不聞君子有終身之喪。”他還曾訓誡長子朱塾說:“吾不孝,為先公棄捐,不及供養(yǎng)。事先妣四十年,然愚無識,知所以承顏順色,甚有乖戾。至今思之,常以為終天之痛,無以自贖。惟有歲時享祀,致其謹潔,猶是可著力處。”真正身體力行了自己“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的孝親理念。
雖然朱熹已經盡最大努力做到侍母以孝,但還是常常感覺自己做得不夠,并因此而悔恨不已,除上文朱熹的很多陳述表達了這一想法外,他還在寫給表弟程洵的書信中說:“而老人暮年窮約,以不肖子與世不諧之故,憂窘萬狀,無一日舒泰,遂以至此,尤重不孝之罪。每一念至此,心肝如抽裂也。”拳拳之情,讀來使人動容。
黃榦既是朱熹的弟子又是朱熹的女婿,曾親身參與朱熹家祭并見證朱熹盡孝,他后來回憶說:“榦嘗受學于晦庵先生,其所教人以孝弟為人道之大端。已而辱在子婿行,家庭享祀、丘墓展省皆得與執(zhí)事之列,齋戒陳設、滌濯烹飪皆曲盡其誠敬;奉觴薦俎、追慕感慨、泣涕如雨,三十年間如一日焉,凱風寒泉之思。”朱熹去世后,黃榦花費五年多時間專門為朱熹寫作的《行狀》,是后世了解朱熹生平、思想最權威的文本之一。黃榦在《行狀》中專門花費筆墨介紹了朱熹的孝行:“行于家者,奉親極其孝,撫下極其慈,閨庭之間,內外斬斬,恩義之篤,怡怡如也。其祭祀也,事無纖鉅,必誠必敬,小不如儀,則終日不樂,已祭無違禮,則油然而喜。死喪之儀,哀戚備至,飲食衰绖,各稱其情。”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