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交流互鑒的哲學意蘊
來源:中國孔子網作者:王新紅 2025-02-24 16:02
在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之下,世界各國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文明交流互鑒已然成為時代發展的重要特征與必然趨勢。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文明在頻繁的互動中相互碰撞、彼此交融,共同繪就了人類文明豐富多彩的畫卷。從古代絲綢之路的貿易往來,到現代互聯網時代的信息共享,文明交流互鑒貫穿于人類歷史發展的始終,對人類社會的進步產生了深遠影響。文明交流互鑒不僅是不同文明之間的簡單交流,更是不同文明之間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共同發展的過程。它有助于打破文化隔閡,促進文化的多樣性發展,為人類文明的創新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當今世界,各種文明在交流互鑒中相互啟迪,共同推動著科學技術、文學藝術、哲學思想等領域的發展,豐富了人類的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從哲學角度剖析文明交流互鑒的邏輯,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在理論層面,哲學作為對人類思想和行為的深度反思,能夠為文明交流互鑒提供深刻的理論基礎和思維方法。通過從哲學層面探究文明交流互鑒的出場邏輯,我們可以揭示其產生的根源和內在動力;剖析其在場邏輯,能夠深入理解文明交流互鑒的本質特征和運行機制;展望其未來邏輯,則有助于我們把握文明交流互鑒的發展趨勢,為人類文明的未來發展提供前瞻性思考。
文明交流互鑒的出場邏輯
文明交流互鑒對馬克思主義文明觀的創新。在承認文明平等性方面,世界上的各種文明,無論其產生的地域、歷史長短、發展程度如何,都具有平等的價值和地位,不存在高低貴賤之分。每一種文明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都為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獨特貢獻。這一觀點打破了以往西方文明中心論的偏見,西方文明中心論往往將西方文明視為優越的、具有主導地位的文明,而將其他文明視為次要的、落后的文明。這種偏見不僅阻礙了不同文明之間的平等交流,也不利于人類文明的整體發展。文明交流互鑒倡導不同文明之間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摒棄了文明等級觀念,為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合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強調文明多樣性方面,人類文明是豐富多彩的,不同國家和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語言、宗教、價值觀、風俗習慣等。這些差異構成了文明多樣性的重要內容,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動力。不同文明之間的差異并不是沖突的根源,而是相互學習、相互借鑒的寶貴資源。通過文明交流互鑒,不同文明可以相互啟迪,激發創新活力,實現共同發展。例如,中國古代的造紙術、印刷術、火藥、指南針等發明傳入西方,對西方的文化傳播、軍事變革、航海事業等產生了深遠影響;而西方的科學技術、文化藝術等也在中國的近現代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種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繁榮發展。在倡導文明交流互鑒的實踐方面,文明交流互鑒的相關理論提出了一系列具體舉措和路徑。在經濟領域,積極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加強共建國家之間的貿易往來、投資合作和基礎設施建設,促進了各國經濟的共同發展。通過建設中歐班列、海上絲綢之路等,加強了中國與歐洲、亞洲、非洲等地區的經濟聯系,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和互利共贏。在文化領域,大力舉辦各類文化交流活動,如國際文化藝術節、學術研討會、文化展覽等,為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提供了平臺。通過這些活動,各國文化得以展示和交流,增進了不同國家和人民之間的友誼。在教育領域,加強國際教育合作,開展學生交流、教師互訪、學術合作等項目,促進了教育資源的共享和教育理念的交流。這些實踐舉措,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文明觀的實踐內涵,推動了人類文明的交流互鑒和共同發展。
文明交流互鑒對傳統“和而不同”思想的當代轉化。文明交流互鑒將傳統“和而不同”思想中尊重差異性的理念進一步深化,強調尊重不同文明的獨特性和多樣性。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國的文明各具特色,它們在價值觀、宗教信仰、風俗習慣、藝術形式等方面存在著顯著差異。文明交流互鑒的相關理論倡導摒棄文明偏見和歧視,以平等、包容的心態對待不同文明,尊重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選擇和發展道路。不同文明之間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都為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貢獻。文明交流互鑒將傳統“和而不同”思想中追求共生性的理念轉化為促進文明共生、共同發展的實踐。通過加強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推動文明之間的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實現文明的共同繁榮。在文化交流方面,各國積極舉辦文化展覽、藝術演出、學術交流等活動,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了解和欣賞。中國舉辦的“歡樂春節”活動,在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通過展示中國的傳統文化、民俗風情等,增進了世界各國人民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和喜愛。同時,中國也積極引進國外優秀的文化作品和藝術形式,豐富了中國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文明交流互鑒還將傳統“和而不同”的理念應用于處理不同文明之間的關系。在交流互鑒中,尊重不同文明的差異,同時積極尋求共同利益和價值,推動文明之間的對話與合作。不同文明之間可以在平等的基礎上,就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交流和探討,尋求解決問題的共同方案。在應對全球性挑戰,如氣候變化、恐怖主義、公共衛生等問題時,不同文明的國家可以摒棄分歧,攜手合作,共同應對挑戰。通過開展國際合作,共享資源和技術,共同制定應對策略,實現人類的共同利益和福祉。
文明交流互鑒的在場邏輯
在當今全球化時代,世界文明發展面臨著諸多嚴峻問題,這些問題嚴重阻礙了文明的進步與發展,威脅著人類社會的和平與穩定。文明沖突論和文明優越論等錯誤觀念在國際社會中仍有一定市場。文明沖突論認為,不同文明之間的差異必然導致沖突,這種觀點片面夸大了文明之間的矛盾,忽視了文明之間的共性和相互交流的可能性。逆全球化思潮的興起,也對世界文明發展構成了嚴重威脅。逆全球化表現為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民族主義等形式,它削弱了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和文化交流。恐怖主義、極端主義等非傳統安全威脅也在侵蝕著世界文明的發展成果。
文明交流互鑒倡導通過對話與合作來解決文明之間的矛盾和沖突。當不同文明之間出現分歧時,應該通過和平、理性的對話來溝通和協商,尋求共識和解決方案。在國際事務中,各國應該秉持合作共贏的理念,加強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問題上,各國應該加強合作,共同制定應對策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保護地球生態環境。通過這種合作,不同文明可以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共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實現共同發展。文明交流互鑒注重文明的傳承與創新,鼓勵各國在繼承本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積極吸收其他文明的有益成果,推動文明的創新發展。每個國家的文明都有其獨特的歷史和文化底蘊,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國應該加強對本國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同時也要積極借鑒其他文明的優秀成果,為我所用。中國式現代化既保留了本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又吸收了西方的科學技術和文化理念,實現了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有機結合,推動了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通過文明的傳承與創新,不同文明可以保持自身的特色和活力,為人類文明的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文明交流互鑒的未來邏輯
文明交流互鑒在全球文明共同體的構建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通過增進不同文明之間的理解,減少沖突,為全球文明共同體的構建奠定堅實的基礎,推動其不斷發展。文明交流互鑒能夠增進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理解。當不同文明的人們通過各種方式進行交流時,他們能夠深入了解彼此的價值觀、信仰、風俗習慣等,從而消除誤解和偏見。文明交流互鑒有助于減少文明之間的沖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果不同文明之間缺乏交流和理解,就容易產生誤解和矛盾,甚至引發沖突。而通過文明交流互鑒,不同文明可以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尋求共同利益和價值,從而避免沖突的發生。在國際事務中,各國可以通過文明交流互鑒,增進彼此之間的信任和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問題上,各國可以分享各自在節能減排、可再生能源開發等方面的經驗和技術,共同制定應對策略,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在反恐領域,各國可以加強情報交流、聯合執法等合作,共同打擊恐怖主義,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通過這些合作,不同文明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相互之間的理解和信任不斷增強,從而減少了文明沖突的可能性。文明交流互鑒還能夠促進全球文明的共同發展。不同文明在交流互鑒中相互學習、相互啟發,能夠激發創新活力,推動全球文明的進步。在科技領域,各國科學家通過國際合作和學術交流,分享研究成果和經驗,共同攻克科學難題,推動了科技的快速發展。在醫學領域,各國醫學專家通過交流合作,共同研究疾病的治療方法和預防措施,提高全球的醫療水平。在文化藝術領域,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促進了文化的創新和發展,產生了許多融合不同文化元素的優秀作品。現代音樂中融合了多種民族的音樂元素,創造出了獨特的音樂風格;現代繪畫中也吸收了不同文化的藝術表現手法,呈現出更加多元化的藝術風貌。這些都表明,文明交流互鑒能夠為全球文明共同體的構建注入強大的動力,推動人類文明不斷向前發展。
(作者系云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