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色国产-久色视频网-久色视频在线观看-久色网-五月丁六月停停-五月sese

機構簡介
機關黨建 機關黨建
廉潔文化建設
精神文明建設

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家國情懷

來源:《天津社會科學》作者: 2025-04-01 10:09

  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內核,它一直作為積極的精神力量,在凝聚中華兒女的思想與情感、保衛中華民族的家園、維系中國國家領土主權等諸多方面發揮著重大作用。在當今復興中華民族的偉大事業中,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中家國情懷的思想,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家國情懷”概念辨析 

  1939年,顧頡剛在《益世報》副刊《邊疆周刊》第9期發表文章《中華民族是一個》,引發廣泛的學術辯論,張維華、傅斯年、吳文藻、白壽彝、費孝通等皆參與其中。“中華民族”這一概念的提出是為了應對西方近代以來形成的“民族國家”概念。西方的“民族國家”提出了“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口號,激發了近代以來的民族主義運動。但“民族國家”概念無法有效解釋多元一體的中國民族狀況,以至于帝國主義意圖借此割裂中國各民族之間的關系。事實是,中華民族是一個整體,這是歷史地形成的,是區別于西方的,是獨具民族特色的。對“家國情懷”的概念分析有助于深入理解“中華民族”的形成及其一體性。

  家,《說文解字》曰:“家,居也。”這里,“居”的解釋具有諸多深層的含義。居是家的基礎,居必有定所,而有定所是農業文明的產物。中國農業文明的產生,可以遠推到一萬年以前,也就是說,一萬年前,中華民族的主體——華夏族就有了自己居住的村落。正是因為有了定所,才有可能擁有生養自己的土地,這土地既是經濟基礎,也是民族的命根;因為有自己的土地,才有可能擁有葬埋祖先的墓園。這種建基于穩定居所之上的代際延續凸顯了祖先的意義,對于祖先的緬懷、追念、祭祀構成了中國文化的一種基本傾向,懷古、思古、復古均以祖先崇拜為其根本?!睹献印る墓隆吩唬骸罢煞蛏笧橹惺?,女子生而愿為之有家?!敝祆渥⒃唬骸澳幸耘疄槭?,女以男為家。”家以夫妻為本位,只有夫妻關系穩定,才有穩定的族群,而族群正是國的基礎,中國早期的國就是族群的聯姻與組合。

  國,《說文解字》曰:“國,邦也?!蔽髦軙r,諸侯稱國,大夫稱家,反映出國的概念與家的概念的對應性與相關性?!凹摇睆娬{居;“國”亦強調居。這種對“居”的重視決定了中華民族生息繁衍的核心區域是穩定的。這也是中華民族的家國情懷特別具有指向性、地域性的重要原因所在。談及國,具體所指會有所不同,大體上有國民、國君、國權、國土、國禮、國制、國都等諸多說法,而這些統合起來構成了國。

  “家國”這個概念,最早出現在《史記·周本紀》中:“今殷王紂維婦人言是用,自棄其先祖肆祀不答,昏棄其家國,遺其王父母弟不用,乃維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是信是使,俾暴虐于百姓,以奸軌于商國?!卞X穆指出:“有家而有國,次亦是人文化成。中國俗語連稱國家,因是化家成國,家國一體,故得連稱?!绷簡⒊J為:“吾中國社會之組織,以家族為單位,不以個人為單位,所謂家齊而后國治是也?!薄凹覈庇袃煞N用法:一是家和國,一是家國一體。后一種用法可能更為接近本質。當說到家國時,突出的是國,以國為家。之所以要說家國,而不說國家,是因為當說到家國時,凸顯的是一種情懷,一種對于家的情懷,愛國如愛家。這種情懷既具有道德的意義,更具有美學的意義。而說國家就是理性的了。其實,國家一詞也是合成詞,有國,也有家。然而,在漢語的習慣用法中,國家更多的是一種政治性的概念。

  國通常有兩種內涵:一是祖籍之國,即祖國;二是在籍之國,即戶口或護照上填的國籍。對于國民而言,國的雙重內涵代表著不同的意義:于祖國,國民是子民,他與祖國有著親緣關系,或自然血緣或文化血緣。他對于祖國的情感,是一種兒女對待父母一樣的情感,深愛而依戀。他對祖國要盡的是義務。于籍國,國民是公民,他與國的關系是一種契約關系,他對國的盡忠與盡力是法律上的責任。這種對國的理解與認同形成了家國情懷的基本特征,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祖源意識。自我意識是人對自身的意識,其中既包括對于當下之我的認識,也包括對于歷史之我即我之祖先的認識。認祖歸宗是人的自我意識的突出體現之一。這種認祖歸宗可以用“鄉愁”來表達。鄉愁可以是抽象的,精神上的,想象的,也可以是具象的,實指的,現存的。它可以小到對故鄉村前一棵樹、一口井的思念,也可以大到對祖國數千年歷史的反省和對祖國廣袤大地的想象。祖源意識的直接產物是認祖歸宗。人的自我意識延伸出回歸意識,回歸到本根上去。回歸可以是實際的,也可以只是精神上的。

  第二,力源意識。人的一切作為均有動能,或來自目的,或來自本能;或來自物質上的需要,或來自精神上的追求。在人的一切作為的動能中,對祖國和籍國的認同極為重要。人是社會性的動物,對于人來說,高層次的社會有三:天下(世界)、民族、國。三者中,民族與國往往是統一的,民族的利益須通過國家的權力來認定并得到切實的保護;而天下,雖然是最高的社會,卻只有在認同民族和國的前提下才能得到實質性的認同。建立在對天下、民族、國之基礎上的情感認同激發了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同安榮、共患難、為國盡忠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家國情懷最基礎的情感之一。

  第三,家園意識。家有居的意義,居就意味著處所、空間,于是,家意識總是離不開家園意識。家園落實在土地上,這土地既是生我養我之地,也是我生命包括肉體生命與精神生命的歸宿之地。對于家園的深情是人性的光輝顯現。當國也被作為家來看待之時,家園意識就是國家意識,它突出地顯現為國土意識和主權意識的自覺。因此,基于家園意識的愛國主義總是鮮明體現為對國土的無比熱愛以及為保衛國土而無畏赴死的英勇精神。

  家國情懷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核心價值理念。對于個體而言,家國情懷是理性與情感的統一,既是一種倫理心理,又是一種審美心理。家國情懷構成了中國人格修養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可以說,對于國家的忠誠與熱愛是中國人格文化的根基所在。對于國家而言,家國情懷是中華文明延綿不絕的文化心理根基。在中國古代社會,家國情懷決定了中國各民族之間的融合與統一,構成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總體格局;近現代以來,家國情懷促成了各民族團結一致、抵御外患、積極融合的新局面,中華民族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大融合民族。 

  二、自然血緣與文化血緣 

  中國,作為國,它的突出特點是族與國的一體性。史前的中國大地上有三大部族:華夏集團、東夷集團和苗蠻集團,均為部族集團,也就是說具有血緣關系的部族的聯合體。三大集團中,華夏集團為如今的漢族,尊奉的始祖是炎帝和黃帝,主要活動在中國西北部一帶。東夷集團的首領是太昊、少昊、蚩尤,主要活動在中國東部一帶。苗蠻集團的首領主要有祝融氏、驩兜等,主要活動在中國南部一帶。三大部族各自建立了自己的部族聯盟,形成了初始意義上的“國”。徐旭生認為:“華夏、夷、蠻實為秦漢間所稱的中國人的三個主要來源?!比蟛孔宀⒉皇歉艚^的,而是有交往的。為了爭奪地盤與人口,三大部族之間也常發生戰爭,客觀上促進了民族的融合?!暗酱呵飼r期,三族的同化已經快完全成功,原來的差別已經快完全忘掉”。三大部族中,華夏部族最為強大,他們所建立的“國”陸續納入了諸多的其他民族,形成多民族的聯盟,這就是堯舜所建立的聯盟。堯舜所建立的聯盟仍舊是準國家形態,更多地具有文化的血緣性。這種文化統稱華夏文化。真正的國家,現在學界認為是由大禹創建的夏朝,禹的兒子 啟為開國之君,時間為公元前22世紀。

  三大部族集團在史前及延續到夏商及周朝早期的融合,突出表現為向炎黃部族的融合。炎黃部族在中國建立的國家政權被奉為中央政權,稱為“夏”,而沒有融合進華夏部族的國家政權就被稱為“夷”。夏與夷的關系既對立又融合,總體方向是融合,而且是融夷入夏。于是作為中央政權的中國就成為以華夏族為中心的多民族團結并逐漸融合的國家。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處于“融合”過程中的國家,國是融合中的民族構成的,融合中的民族又促成了國之形態的變化。由此,國與族融為一個整體。中華民族在國家意義上的融合,體現為兩條路徑:

  第一,自然血緣的融合。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三大部族集團通過婚姻,實現了自然血緣上的同緣性?!渡胶=洝分姓f犬戎是黃帝之后,又說“炎帝之孫名曰靈恝,靈恝生氐人”,還說黃帝之孫“顓頊生驩頭,驩頭生苗民”。按《漢書·匈奴傳》的說法,給漢朝造成極大威脅的游牧民族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宋朝,在中國北方建立政權的契丹為匈奴一支,如此說來,也是“夏后氏”即禹之苗裔了。這種說法為《遼史》所接受,并且上推至炎帝與黃帝:“遼本炎帝之后,而耶律儼稱遼為軒轅后?!碑斎?,這些說法,有推崇炎黃正統之嫌。其實,史前諸部落之間大量存在婚姻關系,血緣之間的界限早已打破。如果忽略誰為正統的爭議,這種血緣關系的追溯恰恰表明民族融合的客觀存在?!秶Z·晉語四》曰:“昔少典取于有蟜氏,生黃帝、炎帝?!毖椎蹫榻眨S帝為姬姓?!凹Ы獌尚盏淖逑禍Y源,是不是就上溯到生出炎、黃的少典、有蟜兩族為止了呢?其實還不是。少典、有蟜兩姓的族系淵源還可追溯得更遠,那就是古代的氐、羌族”。中國古代文獻中,有一單稱“氐羌”的氏族,劉起釪認為那是羌族中的一支專名?!扒肌眲t是各種羌族的總名。后來,“氐羌”發展成一大部族,則就單稱“氐”。這樣說來,炎帝族、黃帝族有氐、羌族的血統。史說大禹為黃帝之后,但他有羌人血統?!妒酚洝ち鶉瓯怼吩疲骸坝砼d于西羌。”故《潛夫論·五德志》稱禹為“戎禹”。

  第二,文化血緣的融合。文化血緣的融合,主要體現為生產方式比較先進的炎黃部族對于少數民族的影響,這一影響在史前就開始了,但大規模進行則是在周朝。相傳周文王的兒子周公輔佐周武王執政,為了統一治國思想,周公制禮作樂,形成了一套穩定的政治準則、道德規范和典章制度,統稱為禮樂制度。以孔子為核心的儒家思想則對家庭倫理與國家禮制的統一做出了深刻的闡釋。儒家移孝為忠,移悌為義,將家庭倫理延展到國家政治。周公、孔子的努力使得筑基于自然血緣上的等級制與公平制延展成政治意義上的等級制及公平制,家國之統一性得到進一步明確。

  在中國封建社會,文化血緣關系重于自然血緣關系。儒家講“夷夏之別”,這個別就在文化血緣上。凡是認同周禮的,就是夏,反之就是夷。春秋時期,一些諸侯國的夏夷性質是不確定的。楚原本為夷,接受周禮后就成了夏。吳本為夏,但吳在攻入楚國之后,吳王住進了楚王的宮殿里,吳國大夫住進楚國大夫的府第里,這就屬于非禮了,因此,《春秋》一度稱它為夷。“夷夏之別”發展到這個層次,文化意義上的中國概念由茲而生。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中國人,不管是漢人,還是非漢人,都認同并服膺以儒家為代表的中國文化。民族融合在沒有政治及軍事干預的前提下自然地進行著。南北朝時期,北方的國家政權本為少數民族的政權,但國家制度幾乎與南朝的漢人政權沒有太大的差別?!杜f五代史·外國列傳第一》載:“天祐末,阿保機乃自稱皇帝,署中國官號?!钡剿未詽h人為主體的宋與北方的西夏、遼、金的對立,已經不再是夏與夷的絕對對立,而是多方共同爭奪正統地位,并認為自己足以擔當起掌控中國、代表中國的政治角色。此時,宋自認為是中國的代表,而遼、金、西夏也均以正統自居。在中國文化中,中國正統的概念集中體現為對于炎、黃先祖的認同。炎帝與黃帝是中華民族最高的自然血緣之祖,也是中華民族最高的文化血緣之祖。因此, 愛中華民族與愛中國是統一的。 

  三、家和國的互本性 

  家國情懷中的家和國有兩種理解。當理解為兩個概念時,它們除了存在自然血緣與文化血緣的一體性外,還具有利益上的互本性。

  第一,國以家為本。

  中國儒家經典《尚書》的主題就是國以及國的代表——君如何對待民,如何看待民,也就是如何看待家。《尚書·五子之歌》有一句極為經典的話:“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泵袷菄抑?,只有得民心了,人民穩定了,國家才能安寧。善待人民,實質是看重國家政權,同時也是尊奉天命?!渡袝ぬ┦闹小吩疲骸拔┨旎菝?,惟辟奉天。”

  善政主要體現為養民?!渡袝ご笥碇儭份d:“禹曰:‘於,帝念哉!德惟善政,政在養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薄梆B民”之養,是說國家要給百姓提供良好的生產條件與生活條件,讓百姓安居樂業?!梆B民”作為國家之責任,本質上與家之功能是一致的。在中國文化中,國就是放大了的家,君就是家長。家長的根本職責就是“養家”。將養家擴大并提升為“養民”,這是國的核心職責。國誠然要治民,治民為政,而治民的目的是什么?是養民。

  “養民”之養,包括物質之養和精神之養。物質之養為富民;精神之養為“德民”?!渡袝ご笥碇儭穼烧呓y一起來,表述為“正德、利用、厚生、惟和”。“正德”側重于德民;“利用”“厚生”側重于富民;“和”既指善政與養民中諸多措施協調妥當后的最佳關系,也指善政和養民所要達到的百姓生活的最高質量。儒家經典《大學》說“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這“先”不能只理解為時間之先,而應理解成理論之本。也就是說,治家與治國在根本道理上是相通的,家在社會結構中處于基礎的地位,因此《大學》曰:“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故治國在齊其家?!?/p>

  第二,民以國為本。

  對于國來說,要以民為本;而對于家來說,要以國為本。人類由史前社會進入文明社會,社會組織的最大變化就是國的出現。中國國家形態出現于何時,尚在研究之中,現在公認的國家形態為夏朝。其實,國家形態的出現還可往前推。國家的出現,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它意味著社會組織的最高首長,不是家長,也不是族長,而是君王。在中國文化傳統中,家及族的組合以倫理關系為基礎,國的組合以政治關系為基礎,兩者本來是不相干的,然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倫理居于主導性地位,它將政治關系倫理化,于是,這本來以政治關系為基礎的國會被理解為倫理關系的家,于是,國就成了家,國君成了家長。

  在家庭中,成員的利益主要有兩種:一是家庭中個人的利益,二是家庭整體的利益。既然國被理解為最大的家,那么,一方面,國作為諸多家的整體,要充分考慮并尊重家的利益,要以家為本;但另一方面,作為國的有機組成部分的家,要充分考慮并尊重最高且最大的家——國的利益,要以國為本。

  在文明時代,社會組織的最高形式為國。這個時代,人們為生存、發展而發生的爭戰遠較史前更為激烈、殘酷。家、族均無力真正保衛個人的利益,也無法保衛家庭的利益。唯有國才具有這種資格與能力。國家的強大,不僅是家和個人財富增長、事業發展、自我實現的重要前提與條件,而且是家和個人安全、尊嚴的保障。正因如此,人們對于國具有最大的依賴感。這種依賴感,關涉的不只是肉體生命及物質財產的保全與發展,還有精神生命及精神財產 的保全與發展。無數的事實證明,國強民安,國強民尊,國強民富。

  關于國與家的互本性,習近平總書記有重要的闡述。他一方面強調家于國的重要性:“國家富強,民族復興,最終要體現在千千萬萬個家庭都幸福美滿上,體現在億萬人民生活不斷改 善上。千家萬戶都好,國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绷硪环矫嬗謴娬{國對家的重要性:“在家盡孝、為國盡忠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沒有國家繁榮發展,就沒有家庭幸福美滿。”這一論述,將中國傳統文化中關于家國問題的思想提到時代 的高度,具有重要的意義。 

  四、國家利益的絕對性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家國”當被理解為一個概念時,國的內涵強化,它被理解為以國為家、家國一體。這種家國理念突出的是國家利益的絕對性。

  第一,國重于家。

  愛國主義是人類共有的一種精神,但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有著突出的特點,那就是國重于家,這一觀念的形成,主要得力于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固然以家為本位,以孝為人之本,但齊家乃是為了治國平天下,于是,國成為最大的家。對于儒家視為人倫楷模的君子來說,最重要的品格是忠——對國家的忠誠以及無條件的付出。在忠孝不能兩全的情況下,取忠而不取孝,或者說移孝為忠?;谌寮椅幕呀泝然癁橹腥A民族的文化血液,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國家利益的絕對性被視為天經地義,不容絲毫動搖,也不容少許變通。

  據《漢書·衛青霍去病傳》載,西漢時期霍去病出征匈奴,取得了赫赫戰功,漢武帝要替他 修建一座宅第,他婉言謝絕,言:“匈奴不滅,無以為家也。”《后漢書·邳彤》載,東漢中興之臣邳彤族人為王郎抓捕,邳彤在威逼之下言道:“事君者不得顧家,彤親屬所以至今得安于信都者劉公(光武帝)之恩也。公方爭國事,彤不得復念私也。”《后漢書·趙苞》載,東漢遼西太守趙苞之母為鮮卑軍劫為人質,趙苞說:“昔為母子,今為王臣,義不得顧私恩,毀忠節,唯當萬死,無以塞罪?!彼我院螅跋忍煜轮畱n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觀念已經成為中國文化之共識。此外,遼、西夏、金等少數民族政權同樣將為國盡忠視為最高的品質,譬如遼人感佩抗遼名將楊業為國獻身之忠義,為其修建楊無敵廟。國之重要性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可見一斑。

  第二,愛國無前提。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愛國不存在前提,個人與祖國的關系不是契約關系,它是一種自然關系。祖國是根本,只要你是炎黃子孫,炎黃的國就是你的祖國。對祖國盡忠,是責任,更是義務。正是因為忠于國家具有絕對性這一緣故,漢朝名將李陵投降了匈奴,即使責任在漢武帝,也沒能獲得后世的諒解,而李陵也自感負罪一生。其千古悲劇,讓人扼腕浩嘆。

  第三,愛國人人有責任。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弊怨乓詠?,愛國是所有中華兒女共同的責任,與身份無關,與地位無關,也與所處的地域無關。弘一法師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愛國者,早在晚清及民國初年他就積極投身反帝反封的革命活動,寫了《大中華》《我的國》等洋溢著愛國主義精神的詩篇。他在詩中高唱:“我的國,我的國,我的國萬歲,萬歲,萬萬歲!”這些作品至今讀來,仍讓人熱血沸騰,壯志凌云。

  第四,精神性的國不可摧毀。

  國,有實體性的國,也有精神性的國。實體性的國可亡,而精神性的國永遠不會亡。南宋亡后,兵敗被俘的文天祥絕不投降,哪怕是已投降的小皇帝來勸降也不成,因為他心中的國永遠存在,堅不可摧。最終他以死殉國,將“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絕唱唱徹中華民族的萬古長天。

  五、家國關系中諸多問題的處理 

  在處理家與國關系的問題上,雖然總體原則上為家國互本,國家至上,但在實際運作中,會遇到許多具體的問題,這些具體問題如何對待,《春秋》“三傳”有許多重要的論述,基于《春秋》為儒家重要經典,這些論述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處理家國問題的范例和理論依據。

  第一,國家以土地為本。

  在古代,中國的國家概念用社稷來表示,社為祭地神之禮。《禮記·郊特牲》云:“社,所以神地之道也。地載萬物,天垂象,取財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親地也,故教民美報焉。家主中霤而國主社,示本也?!别⑹枪壬?。《白虎通》云:“稷,五谷之長,故立稷而祭之也?!鄙琊⒈緛碇竷煞N祭禮,后來引申出國家的意義,成為國家的另一稱呼?!抖Y記·檀弓》云:“能執干戈以衛社稷,雖欲勿殤也,不亦可乎?”這里的“社稷”就不是祭禮, 而是國家了。

  社稷二祭中,社祭較之稷祭更為重要,這是因為土地是根本,谷只有種在土地上才能生長。與之相關,在國家諸多的構成因素中,國土是本,有國土才有國民的立足之地,民生才能得以維系,民族才能得以發展,國家才能得以強盛?!栋谆⑼ā芬缎⒔洝吩疲骸氨F渖琊ⅲ推涿袢?,蓋諸侯之孝也?!毙⒅粮邽橹摇c家在保社稷上實現了高度的統一。

  第二,國家與天下相聯系。

  中國傳統文化中,“社稷”概念與“天地”概念相聯系。《周易·序卦傳》曰:“有天地,然后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薄吨芤住は缔o下》云:“天地之大德曰生?!碧斓馗草d一切,生養萬物,天地不僅是自然意義上的大地與天空,更是形而上學意義上的宇宙本體。這個宇宙本體為現實中的人類社會提供了秩序法則的根基?;谶@種理解,中國人的“社”概念由“地”延伸到了“天”,進而由“地”“天”共同構成“天地”概念。如此一來,中國人的家國情懷就提升到天地情懷了。《尚書·堯典》記述堯“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抖Y記·禮運》云:“圣人作則,必以天地為本。”如此等等,皆是突出現實的國家在宇宙本體層面的意義。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天地情懷與天下情懷相聯系。天地主要指宇宙、自然;天下主要指家國、社會?!抖Y記·禮運》曰:“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碧煜聻楣?,按《禮記·禮運》的闡述,核心是“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實質也就是以天下為家?!疤煜隆备拍钤谥袊鴤鹘y文化中是一個開放性的概念,它與天地相聯系,將萬物看成一個有機整體,這就體現出生態一體的觀念;它與社會相聯系,由家到國到世界,將世界看成命運共同體,這就體現了世界和平的觀念,而這均見出“人與自然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

  第三,國家、國民重于國君。

  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家有三重內涵:一是君,作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它是國的象征或代表;二是社稷,社稷本義是土地神與谷神的合稱,后來代指整個國家;三是民,國家的政治合法性最終還是要見諸人心、民心。按中國傳統文化,這三種意義的國,人民是最高的?!睹献印けM心下》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标P于民之地位,《尚書·泰誓上》云:“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薄渡袝ぞ普a》云:“人,無于水監,當于民監?!薄渡袝は逃幸坏隆穭t從反面突出民之重要性:“慢天虐民,皇天弗?!???梢姡袊湃撕茉缇驼J識到了民的至高地位。

  關于社稷的地位,《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說了一段晏子的故事。晏子所效力的齊莊公被崔杼殺死,晏子悲痛不已,然而,當他手下人問他是不是也去死,晏子明確表示不去死。他的道理是:“君民者,豈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豈為其為口實,社稷是養。故君為社稷死,則死之;為社稷亡,則亡之。若為己死,而為己亡,非其私暱,誰敢任之?”晏子強調的是社稷即國家而不是國君。顯然,晏子認為,國家與國君兩者比較,國家為上。

  第四,中央政權高于地方諸侯國。

  在周朝,中央政權為周王室,諸侯國是周王室分封的小國。雖然周王室直接控制的國土不多,但整個諸侯國的國土與人民均屬于周王室。《詩經·小雅·北山》云:“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边@里的王是周王,王土是周朝的國土包括諸侯國所治的區域;王臣是周王的臣,諸侯國的國君對于周王來說,也是臣。周朝諸侯國紛爭,都希望獲得霸主的地位,“尊王攘夷”就成為有效手段,尊王,尊的是周王室的天子地位、全國共主的地位;“攘夷”主要是保衛周王室,保衛周朝的國土和人民,保衛以周王室為代表的華夏文化。

  第五,國家禮制高于家庭倫理。

  據《左傳·隱公元年》載,春秋時期,鄭莊公的弟弟公叔段在母親的幫助下發動了一場叛亂。叛亂被鄭莊公堅決地鎮壓了。公叔段出逃,母親姜氏被關押在城潁。莊公痛恨母親的作為,發誓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睉撜f,鄭莊公的這些處理,合乎國家禮制。按國家禮制,君王至尊,國權至上。即使是母親,在關涉國權的問題上,只能尊重國家禮制,絕不可違背禮制。但是,家庭倫理也不是可以完全舍棄的?!安患包S泉,無相見也”,意謂母子情分就此終結,而這傷害了莊公的倫理情感,不合乎當時的家庭倫理。潁考叔想出了一個主意:“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莊公接受了這一建議。于是,“遂為母子如初”。中國傳統文化在忠孝的問題上,將忠擺在第一位,但并不忽視孝,只有在忠孝不能兩 全的情況下才放棄孝,而在不影響忠的情況下,主張以合適的方式兼顧孝。

  綜上可見,中華文化中的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核心,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根源。中國文化中的家國情懷的核心是家國一體。這種情懷有兩個特質:一是對民族對國家的愛。這種愛是沒有先決條件的,沒有個人私利。二是對民族對祖國的認同感、歸屬感。這種認同感與歸宿感,既是顯意識的,也是潛意識的,這是一種社會基因,后天的教育與培養筑基于這種基因上,正是有這種社會基因的存在,中華兒女接受家國情懷的教育有著“先天”的優勢。

  盡管如此,要將家國情懷發展成理性的愛我中華的愛國主義思想,還是需要進行必要的教育,其中,學習中華民族歷史至關重要。對于中國人來說,知道自己從何處來,先祖是誰,在中國民族的歷史中,有哪些英雄人物,有哪些慘痛的歷史教訓,至關重要??梢哉f,講好中國故事,做好中國文章,培植中華民族的自豪感,樹立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做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是中華兒女畢生都要接受的教育。這其中,核心是強化中華民族特有的家國情懷。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中,家國情懷是創造中華民族新時代輝煌強大動力!在這一事業進行的過程中,家國情懷必然會提升為新時代的天下(世界)情懷。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攜起手來,秉承“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共同開創和平幸福的未來。

  (作者為陳望衡,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張文,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博士后流動站研究人員)

編輯:宮英英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国产小视频 | 午夜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 69视频在线是免费观看 | 日本精品免费 | 84pao强力永久免费高清 | 狠狠入ady亚洲精品 狠狠色成人综合首页 | 伊人久久亚洲综合 | 精品日本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狠狠色伊人亚洲综合网站l 狠狠色伊人亚洲综合网站色 | 米奇7777狠狠狠狠视频影院 | 色综合久久伊人 | wwwxx在线观看 | 四虎影视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 青青伊人91久久福利精品 | 美美女高清毛片视频免费观看 | 色综合久久综合欧美综合图片 | 国产二区视频 | 婷婷涩| 国产真实伦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 亚洲六月丁香六月婷婷色伊人 | 成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成人福利| 日本色www | 最新99国产成人精品视频免费 | 日韩午夜小视频 | 国产在线视频福利 | 亚洲一区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一区=区三区乱码 | 国产成人盗拍精品免费视频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 | 亚洲xx站| 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一级一一特黄 | 极品美女一级毛片免费 | 国产的鲁啊鲁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福利 | 精品国精品自拍自在线 | 爱婷婷网站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亚洲一区婷婷 | 久久综合久久精品 | 久久免费精彩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