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風雅韻 廉脈悠長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作者:閆利綱 2024-10-18 14:25
曲阜是孔子故里,圣賢之鄉。這里有東方圣城之美譽,商代時稱為奄國。這里是文化薈萃之圣地,三代之德于斯發揚光大。這里是儒家思想的發源地,在中華文明的長河中影響深遠。
貫通上古的時空里彌漫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儒家氣息,如甘醴似瓊漿,滋養著一代代人的靈魂。人們或胸懷至誠之心瞻仰參拜,或腹藏精研之志從游闕里,追尋先王之治,賡續廉潔基因。濃厚的文化氛圍熏陶著古往今來的仁人志士,也造就了“郁郁乎文哉”的萬千氣象。
周漢魯都廉韻長
明故城東北,有一片滄桑斑駁卻氣勢恢宏的古建筑群,即周代魯太廟,又稱周公廟。魯太廟始建于西周初年,廟內古木森森,殿閣巍峨,顯得格外莊嚴肅穆。西漢著名政論家、文學家賈誼曾評價周公:“孔子之前,黃帝之后,于中國有大關系者,周公一人而已。”西周初年,成王年幼,周公踐極,制禮作樂,開創了中國禮樂文化的先河。以廉為中心,《周禮》提出:“以聽官府之六計,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以德為根本,周公倡導“惟德是輔”“敬德保民”“以德配天”“明德慎罰”“有孝有德”等為政理念。周公被后人尊為儒家學說的奠基者。仰仗斯人經天緯地之功,制禮作樂之治,廉潔的種子不斷植入中華文化沃土。
“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布滿歲月印記的《金人銘》石碑,其思想穿越時空,其教誨如黃鐘大呂,被后世所重。它既是作為父親的周公告誡兒子伯禽的家訓,也是攝政的周公對“年輕干部”初掌權柄的廉政談話。樸素的文字蘊含著“慎初慎微”的為政智慧和“慎言慎行”的處世哲理。“安樂必戒,無所行悔”如星辰在天,始終閃爍著威嚴之光。
悠悠千載,懿范光輝永恒;道行久遠,教化長存世間。《金人銘》由家訓乃至治政,舐犢之情、勸誡之意殷殷而談。伯禽秉承家訓,謹遵周禮,謙恭下士,奠定了“周禮盡在魯矣”的蔚為大觀。
魯城北面,洙泗之水潺潺湲湲,清波蕩漾。
周公廟向北數里,洙水以北、泗河以南有一座洙泗書院,是孔子晚年講學的地方。書院內檜柏蒼翠、寂靜幽邃。歷經多年周游列國的跋涉之勞,晚年的孔子安頓下來,在此設立講堂,修書講學,給這片土地覆上一層厚厚的文化涂層。
孔子返魯,終不見用,遂與眾弟子論學于洙泗之上。在講堂里,子夏恭敬向孔子求教,如何才能修成有高尚道德的君子?孔子回答說:“奉三無私以勞天下。”子夏又問:“何謂三無私?”孔子說:“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繼而又詳細解釋,天無私才有四時覆蓋大地,地無私才有風雨孕育萬物,日月無私才會光明普照天下。能成其大者,有公無私,不謀私利方能持中守正,這便是為政者必備的品德。
當弟子子張問政,孔子道:“居之無倦,行之以忠。”為官任事,不可精神懈怠,要忠于職守,敢于擔當。子路向孔子求教從政的方法,孔子說:“先之勞之。”弟子子張同問,孔子以“惠而不費”“欲而不貪”等作答。
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為政以德”“不患無位”“民信則立”“謹身節用”……一字一句無不蘊含廉德之義,一問一答莫不強調修身為本、務民之旨。歷經漫長歲月,暈染成儒家廉潔思想的厚重底色。
追尋圣人先賢足跡,感受東魯遺風吹拂。當年孔子與眾弟子登山言志、浴沂歸詠,弦歌鼓琴、俯仰問答,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作《春秋》,以“文不在茲乎”的文化擔當設壇授教……閉目凝思,思接千載,仿佛可以聽見孔子與諸弟子探討為政處世、修身做人的余音。
石刻碑銘話賢良
廉潔大義,綿延千載,愈久愈醇。
金代大學士黨懷英駐足闕里拜謁先師,目睹古木眾多,碑碣林立,揮毫寫下:“老檜曾沾周雨露,斷碑猶是漢文章”的詩句。作為中國三大碑林之一的孔廟碑林,一塊塊書法技藝高超、雕刻精美的碑刻,如同一位位飽經風霜的老者,講述著發生在這片土地的清廉故事。
一塊塊石碑,一段段不可磨滅的印記。
據《史晨碑》記載,漢靈帝建寧元年(公元168年),史晨到魯地為相,曾為祀孔而以隸書作碑,立于孔廟。他公私分明,在修繕孔子廟宅時,專門發布了一道政令:恐縣吏斂民,侵擾百姓,自以城池道濡麥給,令還所斂民錢材。以錙銖必較的態度,踐行著“養民也惠”的仁政理念。
孔彪是孔子十九世孫,生活在東漢后期,歷任治書御史、博陵太守、下邳相、河東太守等職。任職期間,他“敷五教,削四兇,路不拾遺”,深受百姓愛戴。《孔彪墓碑》中記載了他推行德政的故事。碑文中不吝“好惡不愆”“修身踐言”“直道事人”等贊頌之詞。他幼承家學,學而不厭,克紹箕裘,詩禮家風潤澤其身,從這里啟程入仕,成為孔氏后裔廉德律己的典范。
《魏魯郡太守張府君清頌之碑》即俗稱的“張猛龍碑”。碑文有載:治民以禮,移風以樂……宵魚之感,密子寧獨稱德?至乃辭金退玉之貞耿,撥葵去織之信義,方之我君,今猶古也!張猛龍世族顯赫,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然而當時的大環境,“魏百官不給祿,少能以廉白自立者”。值此濁世,他能獨善其身,為官清廉,不隨波逐流,不與民爭利,更顯得難能可貴。歷史記住了張猛龍,不僅僅是此碑的書法精嚴雅正,還有他清廉自守的高尚品質。
重讀這些碑文,其承載的為政理念,對于當今的黨員干部而言,仍具有深刻的教育啟迪意義。眾多殘碑斷碣,恰似一部部經久不衰的廉德經典,散發著儒韻清風獨有的馨香。
文脈相沿,薪火相傳。歷史積淀的清廉因子早已化作氤氳彌漫的“太和元氣”,充盈在圣城曲阜的廟堂之內、閭巷之間。漫步洙水之濱,探尋先賢之路,仿佛隔空與古人對話。
木鐸金聲有回響
游中有學,行中有思,游學是一種古老而有效的教育形式。
走進位于孔廟東側的衍圣公府,但見連接大堂與二堂的穿堂廳內,有兩條紅漆長凳。因明代內閣首輔嚴嵩曾坐過此凳,又被稱為“閣老凳”“冷板凳”。
“冷板凳”源于嚴嵩來孔府求情的故事。嘉靖年間,嚴嵩因貪腐案發而被彈劾,朝廷要將其治罪。為此,嚴嵩專程到孔府請孫女婿衍圣公孔尚賢為他說情。孔尚賢是孔子六十四世孫,嚴嵩試圖通過衍圣公作為圣人后裔的特殊身份,到皇帝那里為自己說情。
嚴嵩匆匆趕到孔府后,請仆人稟告,但遲遲不見回應,只得在穿堂廳的紅漆板凳上坐等。衍圣公孔尚賢始終不予接見,嚴嵩被冷落了許久,最終只能悻悻離去。
后人將嚴嵩曾經坐過的凳子保留下來,并賦詩:“敦實紅漆閣老凳,觀者嬉笑諷嚴嵩。權奸當道多顯貴,身敗難求衍圣公。”
聆聽“冷板凳”背后的故事,人們于唏噓感嘆中體悟其內在的勸誡之意。
從二堂繼續前行,不遠處便是孔府內宅。內宅有一道屏門,上面畫有一幅寓意深刻的“戒貪圖”。圖中貌似麒麟的神獸為“犭貪”,傳說,它生性饕餮,貪得無厭,占有了“八仙過海”中八位神仙的寶貝卻仍不滿足,張開血盆大口,企圖將太陽也吞入腹中,無盡的貪欲終使其失掉所有、葬身大海。
同時,衍圣公孔尚賢有一條家規,每當他外出,路過此屏門時,跟班的差役必須大喊一聲“公爺過‘貪’了”。表面看來是出于禮儀,向外通報公爺要出門了,實則是提醒出門在外要不忘戒貪止欲,保持清廉形象。
2011年3月,涵括“戒貪圖”“冷板凳”等景觀在內的曲阜市儒家崇廉尚勤思想教育基地掛牌,寓廉于景,廉景相融,吸引眾多黨員干部來此參觀學習,接受勤廉教育。
與時偕行繪新章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山東曲阜考察,在孔子研究院召開座談會,發出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號召。賡續文脈、融匯古今,是責任更是使命。曲阜時刻牢記囑托,不斷探索“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落地新模式。
如何闡釋儒家文化中的廉潔理念,汲取傳統廉潔文化精華?曲阜文化兩創研究院應運而生,“孔氏家風與新時代黨員干部家風建設”“儒家思想與現代治理”等一系列研究項目結題,文化“兩創”示范點,“孔顏樂處”“金人銘碑”等教學點,“觀欹論道”“三命而俯”等講解點,成為廉潔文化宣傳的新載體。
2018年7月,發展中國家反腐敗官員研修班考察團來到儒家崇廉尚勤思想教育基地。紀言紀語、法言法語的全新講述,文化經典、文物古跡中廉潔意蘊的生動詮釋,“紀檢人·廉勤線”獨有形式的對話交流,讓儒家文化中的廉潔智慧傳播更廣,影響更遠。
走進圣城曲阜、品味儒家文化,人們來此研學的熱度與日俱增,全國師德師風教育基地、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全國研學旅游示范基地、山東省職工“四德”教育基地等相繼在這里掛牌,累計舉辦政德教育班次千余期,培訓全國各地干部10余萬人。
詩禮澤長庭有訓,粥饘風古鼎留銘。曲阜市紀委監委整合現有陣地,在孔府內開設孔氏家風館,與“孔德成先生百年紀念展”及匾額楹聯一道,成為展示孔氏家規家訓的重要窗口,不時有游人于此駐足沉思,收獲關于家風家訓的不同感悟。
文化無聲,但有深沉持久的力量;文化無形,卻是立德修身的倚仗。貫徹“兩創”方針,曲阜矢志不渝、一如既往,轉化運用儒家文化資源。堅持以文化民、以文安民、以文育民,緊扣一體推進“三不腐”加強廉潔文化建設,讓廉潔文化走向大眾、沁潤人心。
尼山皓月,清輝如洗,纖塵不染;闕里鐘聲,清音如縷,余韻不絕。在光影搖曳間,鐘呂聲聲里,曲阜正貫通古今,描繪著最具“儒”意、別有“曲”調的嶄新篇章。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