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余莉:從“志于道”的文化深刻理解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
來源:國際儒學聯合會作者: 2024-12-18 16:37
編者按:紀念孔子誕辰257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七屆會員大會10月19日至21日在北京舉行。大會由國際儒學聯合會與中國孔子基金會共同主辦,主題為“儒學:文明多樣性與現代化”,與會嘉賓和專家學者開展了熱烈的學術研討和思想碰撞。為促進學術交流,國際儒聯微信公眾平臺陸續推出部分學者和嘉賓的成果。
本期我們刊發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劉余莉女士的文章《從“志于道”的文化深刻理解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
中華文明綿延不絕承傳至今,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圣賢之道的傳承。圣賢之道的傳承需要有圣賢人開展圣賢教育,將人培養為圣賢,進而踐行圣賢政治,使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的制定遵循“志于道”“合于道”的發展方向和“一體之仁”的思維方式。古人講“文以載道”,圣賢之道記載在經、史、子、集之中,形成了綿亙不絕的“道統”,因為“道統”不中斷,故文明不中斷。特別是經部典籍,記載的是自古以來的圣賢治國之道的智慧和經驗,因此需要通過研究經典,特別是對古圣先賢治國理政所遵循的圣賢之道進行深入挖掘,使圣賢之道得以彰顯。同時,中國古圣先王依循圣賢之道“宣文教以章其化”,創下了成康盛世、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康乾盛世等一代又一代歷史盛世,因此也需要深入史書,通過學習歷史,具體剖析盛世的歷史成就及其背后的治理規律,研究中國歷史上圣賢政治體系的形成、發展和完善過程,從而總結出成就盛世所必須遵循的共同規律,即中國傳統治道思想以及與此相應的圣賢政治體系,并通過經史合參的方式論證這些歷史規律的普遍性。
然而,由于20世紀的一些歷史原因,在經歷了對經典的誤讀和對圣賢之道的批判后,一些人對中華文化的誤解達到了極端,因而一度喪失了歷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改革開放以來,面對西方的經濟增長、物質繁榮和科技發達,盲目的崇洋媚外、不加選擇的“拿來主義”也甚囂塵上,這讓人深刻地感受到,一個沒有高尚文化熏陶的民族,猶如一個沒有高尚精神支撐的軀殼。中國人迫切需要的是樹立文化自信和實現精神獨立。
在這種歷史文化背景之下,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地強調:“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歷史悲劇。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么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習近平總書記在朱熹園考察時的講話振聾發聵,引導人們在理解中國道路、理論、制度時,當放眼五千年文明史,從中華五千年文明中探尋其歷史文化底蘊。這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有了更加宏闊深遠的歷史縱深,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文化根基,表明我們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推進文化創新的自覺性達到了新高度。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重點闡述了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是希望在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的基礎上,“把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繼續傳承下去”,“將來傳下去,還要傳五千年,還不止五千年”,并為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共同難題提供智慧和啟示。這就必須既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對歷史進程的認識越全面,對歷史規律的把握越深刻,黨的歷史智慧越豐富,對前途的掌握就越主動。正是在對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刻而全面把握的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把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概括為五個方面:突出的連續性、突出的創新性、突出的統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
一、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要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在系統研究了世界各國文明發展史的基礎上,最終對中華文明給予高度評價。因為此前產生的所有文明中,歷經兩千年以上,即使遭遇王朝更迭依舊保持文明特征連貫性的只有中華文明。從歷史上看,中國人在絕大多數的歷史階段都尊重了古圣先賢“志于道”的發展方向,采取了“一體之仁”的整體思維方式,堅持了“民胞物與”的道德觀念。這種宇宙觀、思維方式、道德觀念滲透在國家治理和社會制度的方方面面,具體體現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法律、外交等思想觀念和制度設計中。如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與治理體系,對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結果,具有一脈相承的歷史性及獨特的民族性,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的淵源。讀懂獨具特色的中華文明,特別要深刻理解中國歷史文化中“志于道”的發展方向和根本之點。
《周易·系辭上》云:“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薄墩f苑·談叢》云:“萬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無論孔子的“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還是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上士聞道,勤而行之”,都把“道”作為宇宙萬有的本體,有時也指回歸本體的途徑、道路、方法和規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所以優秀,是因為她是“志于道”的圣賢文化,提倡一體之仁的整體思維方式,追尋宇宙人生的大道,這是中華文化相對于西方文化而言最鮮明的特點。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強調唯有順應“道”來修身治國,才能達到理想效果,否則必然衰落乃至敗亡。
因為“道”是宇宙萬有的本體,無所不在,因而“得道之人”也必然具備“無所不知”的特點。這就使得為道與為學的方法不盡相同:為學即求知識的方法是學得越多、知識越豐富越好,但知識再多,有知就會有所不知。而要達到無所不知的境界,就必須求“無知”,“無知”起作用才能“無所不知”。正如老子所言:“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中國古代的圣人通過“滌除玄覽”等方式成為了“得道之人”。“得道之人”在不同學派有不同稱呼,在《周易》中稱為大人,在儒家稱為圣人,在道家稱為真人。
孔子明白求道不是一般人能夠企及的境界,所以很少談玄說妙,使得孔子的大弟子子貢也不免感慨,“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一般人很難體會“道”,孔子就講“德”,即得道之人的德性;如果還是不能理解,就再用“仁”來具體描述得道之人的特征。因此,孔子的學說又被稱為“仁學”。而王陽明對仁者的解釋尤為貼切:“夫大人者,以天下萬物為一體者也”。具有“一體之仁”的德性,是得道之人最鮮明的特征。
可見,體悟并按照一體的宇宙觀來行事的人就是圣人。在這種一體觀的影響下,一家之內父與子、夫與婦;一個團體之內領導者與被領導者、長輩與晚輩,乃至朋友之間、國家之間、人與自然之間,都是和諧一體的關系,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以此為指導,中國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始終保持著人與人、人與國家、人與自然、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和諧關系?!爸居诘馈钡男味匣A以及一元和合的思維方式是理解中華文明具有突出連續性的關鍵。
總之,“道”是宇宙萬有的本體,有時也指自然而然、本來如是的規律。“德”是人用來體認“道”、成為“得道之人”的品質狀態。道為德之體,德為道之用。《周易》記載,古圣先賢“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闭窃谟^察天地自然、社會人文之道(規律)的基礎上,圣人提出了具體的促進身心和樂、家庭和睦、社會和諧、天下和平的常道。荀子說:“道者,古今之正權也;離道而內自擇,則不知禍福之所托。”順著天地自然之道來修身治國,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否則必然敗亡。而“天下無二道”,這種“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常理是恒常不變的,歷久彌新;而體現和落實這些常道的方法和形式,則可隨時代發展而加以適當取舍和創新。這就是“變”與“不變”的辯證關系?!暗馈笔蔷哂衅毡樾缘囊幝桑罁蓝卫?,就可以達到得道者多助、順天者昌的效果,還可以超越特殊而達到普遍,這也使得中國式現代化所包含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具有了文明價值,既有時代性,又有超越性。
二、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新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
早在《周易》中就有《革卦》與《鼎卦》,后世將其合二為一成為“革故鼎新”這一成語,表達除舊用新的意思,與因循守舊相對,彰顯了中華文明獨特的創新性。根據《周易》的記載,《革卦》排在《鼎卦》之前,《井卦》之后,“《井》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可見三個卦之間有著極為密切的內在關系。自其表面觀之,革、鼎指的是除舊布新,改革進?。痪科浔举|而言,革、鼎蘊藏著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深刻內涵,寓意惟有變通才能日新又新,成就長久之業。
革故鼎新即是除舊布新,打破“生死”線性發展,實現日新又新之“生生”的內在力量?!吨芤住贰案F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體現的正是革新作為發展的動力。從廣義上講,《周易》六十四卦,無論是一卦之內還是兩卦之間,都包含著變革之力。
革卦和鼎卦是《周易》中具有變革精神的卦,詳細闡述了革故鼎新的變革精神。革卦卦辭曰:“革,已日乃孚,元亨,利貞,悔亡?!睋吨芤兹狻?,卦辭說明了變革的成功前景和必備條件。變革舊事物并非輕而易舉之事,需要長期的努力,必須持之以恒,不急不躁,贏得人們的理解和信任,而且必須堅行正道,那么即使曠日持久,無論艱難險阻,變革也終將成功。革卦《彖》云:“已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說,大亨以正。革而當,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碧斓刂?,陰陽升降,溫暑涼寒,迭相變革,然后四時之序皆有成。從天道以明人事。夏桀殷紂,兇狂無度,天既震怒,人亦叛亡。商湯周武,聰明睿智,上順天命,下應人心,放桀鳴條,誅紂牧野,革其王命,改其惡俗,因此是順乎天而應乎人。又據《誠齋易傳》,“革而不信”,革而“有悔”,則如勿革。如何能“革而信”“革而當”?那就要做到未革而民愿之,將革而民從之,相慶其舉于既革之后,這樣就能做到“革而信”“革而當”。天地得此理,故革而四時成;湯武得此理,故革而天人悅。任何的變革,都必須順天應人,行于正道,才能成功。這里需要強調的是,變革、創新不能向悖于“道”的方向發展,否則發展越快,離道越遠;離道越遠,也就離失敗滅亡越近。
革為去故,鼎為取新。鼎卦《彖》云:“鼎,象也。以木巽火,亨飪也。圣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養圣賢。”木上有火,這是烹飪之象,鼎是烹飪調和的器具。把生的食物烹熟,這就是形成新的東西。木火相因,金在其間,調和五味,所以養人。除舊布新,人人用之。圣人用鼎烹飪食物,其意義在于享神和養人,享神養人中最大也是最重要的是享上帝和養賢。郊天用特牲,用鼎烹飪之,故曰亨不曰大亨;而養賢之禮貴豐,曰大亨。郊天與養賢之禮的區別,其含義也深。禮主敬,祭祀要盡至誠恭敬之心,外在的形式只是儀,關鍵是要引發內心之敬。而養賢則不同。養賢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養民。任人唯賢、選賢舉能是中華民族一以貫之的政治傳統。尊賢是這其中的重要環節。只有尊重賢才,才能獲得賢才的支持輔佐,養賢之禮貴豐,也是昭示天下以求賢。
自然界是一個不斷變革的有機體,人類社會也處在不斷變革之中。革故鼎新的變革精神是歷史不斷向前發展的助推器,它不僅促進了社會的發展,推動國家治理不斷完善,也使文明在在綿延賡續中不斷進步。
總之,無論是《周易》中“天地革而四時成”,《周易·鼎卦》的“君子以正位凝命”,還是《詩經》的“周雖舊邦,其命維新”,都旨在強調要在順應天道的前提下損益盈虛,與時偕行,而非陳陳相因,故步自封。自古以來,這種改革創新精神便融入了中華民族的血脈,成為中華民族共同堅守的理想信念,使得中華民族勇于打破舊世界,開辟新時代,迎來新征程。
三、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各民族文化融為一體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各民族文化融為一體、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決定了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決定了國家統一永遠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決定了一個堅強統一的國家是各族人民的命運所系。這種統一性來自于古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觀。這種“天人合一”的境界正是得道的圣人、大人所達到的境界。《周易》言“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因而能夠如莊子那樣明白“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真相,秉持“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價值觀。只有“一體”才能“和”,因而一體之仁的思維方式有助于化解沖突、促進和平。這種一元和合的思維方式是理解中華文明統一性的關鍵。在古人“天人合一”的理念下,孕育出“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理想、“協和萬邦”的博大眼光和開闊胸襟,形成了世界大同、胸懷天下的文化傳統,對內形成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對外形成的是“萬國來朝”的國際局面。
在歷史上,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具體表現為政治統一、思想統一、民族統一、文化統一。
所謂政治一統,即擁護天子王權,維護國家統一。公羊學家以史為鑒,指出若不尊天子,禮崩樂壞,社會就會陷入大混亂,“大一統”局面就會土崩瓦解。為維系“大一統”的秩序,《春秋》強調“王”者要“貴微重始”,懷持誠敬之心,見微知著,慎終如始,謹修德行,廣施仁政。
政治一統是維護大國統一局面的有力保障,思想一統則是增強全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關鍵所在。歷史上“大一統”思想以經學為核心,融合了諸子百家之長,成為漫長歷史進程中的主流思想觀念,在中國各民族中成為共識。董仲舒將全國上下思想統一于經學,確立起了以儒學原則為政治的根本思想。唐太宗曾確立起了以儒為綱,兼融佛、道的文治思想。政治大一統為維護統一大國局面奠定基礎,思想大一統有利于統一思想,增強民族凝聚力,在一定程度上規范著歷史文化發展的方向,凸顯民族精神的特色。
文化一統是促成政治一統的黏合劑,亦是促進民族融合的催化劑。儒家以天道為體,洞悉萬物并育、百道并行,故而以兼容并包為發展理念。諸種文化各有所長,但其最終目標一致,即共同遵循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實現人類社會的安定與美好。歷朝明君往往以儒釋道思想對民眾施以教化,在全國形成統一的思想價值體系,其影響植根于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使得中國在歷史上始終維持統一的大國局面,雖經歷過短暫分裂,但統一無疑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這一精神始終是中華文化的價值根柢和國家的治理導向,奠定了中華民族之魂。
民族統一體現在中國文化強調“王者無外”、“夷夏一體”,以民族大融合為和諧形態,追求各民族在統一實踐中的共同進步。在漫長歷史發展過程中,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相互吸收、不斷融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民族統一局面。正如在《禮記·王制》中記載,“中國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故當承認其在民族風俗文化上的差異性,做到“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
與中華文明的統一性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以二元對立為思維方式的西方文化,而對立引發競爭,競爭升級是斗爭,最終引發戰爭。因此,真實的西方近代史是建立在殖民和掠奪基礎之上,借助工業化而實現逆襲,其發展邏輯不具備普遍性,只是人類社會進程中的局部形態,其建立的功業只可大而不可久。當前經濟全球化產生的各類問題,亦是西方國家資本掌權、無序擴張、過度逐利、監管失守、政商勾結的必然結果,根源依然在西方文化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下所導致的西方國家的根本性矛盾。面對這些問題,西方自然會捉襟見肘、束手無策,甚至成為很多問題的幕后推手。西方發達國家在所謂的現代化進程中,經歷了貧富懸殊、形式民主、文化庸俗、社會混亂、生態惡化等問題。當前困擾人類的一系列全球性問題,如生態危機、資源短缺、環境問題、虛無主義、弱肉強食、安全危機等,都是由這種異化的現代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這些問題的產生都是以二元對立為思維模式,以自由主義為出發點的必然結果。而破解這些問題的唯一路徑,便需要跳脫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回歸中華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觀,行一體之仁。在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中,必須打破現代化=西方化迷思。唯有如此,才能堅定文化自信,堅持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并在協和萬邦、和而不同等觀念基礎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為世界文明的和諧共處提出確實可行的方案。
在《未來屬于中國》中,湯因比指出,要避免世界動亂、拯救人類文明,未來的世界必須走向統合,因此,建立一個強有力的、統一的“世界政府”是必要的。但這個統合絕非依靠軍事、強權的統一,而是依靠文化的統合。特別是核武器、生物圈的環境污染、資源枯竭等危機,依靠狹隘的政治國家是無法有效應對的,應該基于整個地球的一體視野去應對。中國在歷史上既有長期統一的歷史經驗,中華文化也擁有天下一家的胸襟,所以湯因比把世界未來的希望寄托在中華文化上。在《展望21世紀》中,他強調:“就中國人來說,幾千年來,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幾億民眾,從政治文化上團結起來。他們顯示出這種在政治、文化上統一的本領,具有無與倫比的成功經驗。這樣的統一正是今天世界的絕對要求?!睖虮日J為,中華文化如果能被世界各國所學習和借鑒,必能帶給世界和諧、和平與希望,因為中華文化是講求道德仁義的文化。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華文化可以為紛繁復雜的世界局勢提供出路,未來需要建立一種新型世界體系,使世界人民攜手共進,共創美好未來。
四、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決定了中國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諧格局,決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中國的哲學邏輯以一元和合為基礎,強調“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傳統理念中有陰陽對立,但更強調陰陽平衡,陰陽轉化,陰陽和合而統一成太極。有了陰陽的轉化,也就有了周而復始。所以中國傳統哲學講的是“生生”,與西方哲學所講的“生死”完全不同?!吧馈本窒蘖巳说囊曇昂脱酃?,強調事物的線性發展,使人容易追求效果和功利?!吧眲t強調辯證思維,認為死亡、滅亡、消亡并不是結束,而是下一個開始,因此眼光就不會僅局限在當下,不會局限在我的人生、我的文化、我的民族、我的國家,還會放眼過去、未來、胸懷你方、他方,最后“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古人考慮事情,多想的是“千秋萬世”“家國天下”,千秋萬世是時間上的整體性,家國天下是空間上的整體性。這就是一元和合的思維和“生生”的理念奠定的中國古人整體性的時空觀。“生”則必然走向“和”,因為對抗的盡頭是毀滅。一體觀和整體性思維使中華大地各處得以“不同”而“和”,也使中華文化能夠始終保持生機和活力,歷久彌新。
西方的哲學邏輯以二元對立為基礎,由此催生了“文明的沖突”。亨廷頓認為,沖突是普遍的。全世界的人在更大程度上根據文化界限來區分自己,意味著文化集團之間的沖突越來越重要;文明是最廣泛的文化實體;因此不同文明集團之間的沖突就成為全球政治的中心。沖突的根源在于不同文明國家或集團對人民、領土、財富、資源和相對權力的控制,也就是將自己的價值、文化和體制強加于另一個集團的能力。然而,這些所謂的“沖突”,無非是西方對立的思維模式所導致的各種現實沖突,以及將西方內部沖突(例如兩次世界大戰)外溢,使之表現為貌似具有普遍性的沖突。真正的文明不會沖突。既文且明,乃合于道,內則和合一體,外則文明融合?!拔拿鳑_突論”實則是在西方話語邏輯的掩蓋下為維護西方中心主義而將非文明之間的沖突裝入“文明沖突”這一籮筐而形成的偽命題。
針對“文明沖突論”,費孝通提出了十六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边M入現代社會之前,世界上各個群體大多是自給自足,自我發展,是“各美其美”的經濟和社會基礎。隨著社會的發展,封閉的群體被打破。進入現代社會后,全世界各個地方的人群越來越成為了休戚相關的整體,就必須從“各美其美”上升到“美人之美”,擺脫本位中心主義,容忍不同的價值觀,求同存異、相互理解、日趨靠攏。以此為基礎,進一步加強群體之間的接觸、交流和融合,在實踐中篩選出一系列能為各群體自愿接受的共同價值標準,實現“美美與共”。這樣的社會也就是中國古人遺留下來的理想社會,即所謂“天下大同”的美好世界。
當今世界,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里,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里,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結合《中庸》“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的理念,強調“一枝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和羹之美,在于合異”,指出文明多樣性是人類進步的不竭動力?!耙獦淞⑵降?、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薄皥猿置廊酥?、美美與共……我們既要讓本國文明充滿勃勃生機,又要為他國文明發展創造條件,讓世界文明百花園群芳競艷?!?/p>
在當前經濟全球化浪潮引起的各種問題全球化的關鍵歷史節點,中華民族在歷史上形成的“多元一體格局”和中華文化“和而不同”的理念可以為應對并化解危機、世界秩序的重建,提供重要的啟示和借鑒。世界呈現多元文化的格局,只有從多元走向一體,也就是走上“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道路,世界才能有光明的未來。
總之,無論是古代還是當今,經濟上通商往來、文化上交流互鑒等,都是在國家治理中必不可少的。中華文化極大的包容性源自于“和而不同”的理念及其背后“生生”的追求,支撐“和而不同”理念的是高度的文化自信。中華傳統文化自古以來就提倡“和而不同”的治理境界。在文明交流互鑒、文化不斷融合的過程中,中華文化將其它文化中合于“道”的部分吸納融合,有悖于“道”的部分則在歷史的發展中逐漸淘汰。外來文化在此過程中完成了本土化,這個過程是自然而然的。外來文化本土化,就是要對外來文化去粗取精,將其融入到“志于道”的中華文化之中。“志于道”“合于道”的特點不僅使中華民族在文明互鑒、文化交融過程中始終保持高度自信,也避免中華文明被其他文明反噬——即使在國家形態遭受局部入侵乃至發生朝代更迭時,文明也并未中斷發展。
五、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決定了中國不斷追求文明交流互鑒而不搞文化霸權。中國的歷史經驗是“以力服人者霸,以德服人者王”“強不執弱,富不侮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愛人”“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化干戈為玉帛”“國雖大,好戰必亡”“遠人不服,修文德以來之”“以和為貴”“與人為善”“和而不同”“協和萬邦”等理念在中國代代相傳,深深植根于中國人的精神中,深深體現在中國人的行為上,使得中國始終追求和平的發展道路。中國歷史上曾經長期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但沒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國的記錄。
“西方”曾一度是“高科技”和“文明進步”的代名詞,現代化就等于西方化?!拔鞣街行闹髁x”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哲學、社會,乃至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通過學術與實踐,影響著全世界一代又一代人?!拔鞣健北恢圃煺吆徒邮苷呱裨挸蔀榱艘环N精神支柱。然而,真實的西方近代史是建立在殖民和掠奪基礎之上,借助工業化而實現逆襲,其發展邏輯不具備普遍性,只是人類社會進程中的局部形態,其建立的功業只可大而不可久。文揚認為,“‘西方’這一神話,從西歐基督教諸國向東方的進軍開始,在其征服全球的宏大歷史中逐漸成形,又伴隨著數百年來科學的發展,被一代又一代歐美知識分子東拼西補,逐漸成為一個完整的精神產品,服務于新老帝國主義的全球統治和霸權。”
15世紀至16世紀,新航路開辟,西方大航海時代到來,伴隨開啟的是殖民地的建立和對世界資源的掠奪(此過程至今仍未結束)。17世紀,歐洲主要勢力建立了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結束了歐洲三十年戰爭,表面上確立了國家主權平等的原則。18世紀,人類開始第一次工業革命,人類社會邁入加速發展的軌道,科技革命和工業革命挖掘出了人類社會巨大的生產力,整個世界也被逐漸卷入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從19世紀初維也納體系,到20世紀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再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的雅爾塔體系,重復著“矛盾引發戰爭、妥協建立體系、矛盾累積再發戰爭、妥協再建新的體系”的循環。這種循環由西方根本性矛盾引發,并將世界逐次卷入,所建立的體系無非是歐洲各國在政治、宗教、資本擴張、資源掠奪和勢力范圍等方面暫時性地相互妥協。
當前經濟全球化產生的各類問題,亦是西方國家資本掌權、無序擴張、過度逐利、監管失守、政商勾結的必然結果,根源依然在西方國家的根本性矛盾。面對這些問題,西方自然會捉襟見肘、束手無策,甚至成為很多問題的幕后推手。世界各地爆發的局部沖突以及全球性新冠疫情大流行,就是“戰爭-妥協”循環中變相的戰爭,這是新自由主義破產前的垂死掙扎。西方資本主義主導的國際體系和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只能將世界帶入下一個“戰爭-妥協”循環,然而在世界存在核武器的現實中,人類根本經受不起一場核武戰爭。西方發展模式在使現代性得到空前釋放的同時,將整個人類拖入了生存與毀滅的邊緣。因此,唯有向東方這一具有“天下觀”格局和“大一統”經驗、承續了五千年中華文明的智慧和力量的中國,尋找解決問題的出路。中國作為雅爾塔體系下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是唯一可以破解西方“戰爭-妥協”循環的力量。
中國自古以來就提倡“王天下”而不是“霸天下”?!巴跆煜隆本褪恰洞髮W》開篇所說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本髂軌蚵氏却狗叮孕奚頌楸荆傩找材軌蛐Хㄐ奚?,結果必然是社會和諧。當別國來訪,自然生起效法之心,主動學習中國的禮樂文化,這就是“王天下”,即為天下人做出榜樣示范。
“霸天下”則如《群書治要·文子》中所說:“亂國之主,務于廣地,而不務于仁義;務于高位,而不務于道德。是舍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边@句話正切中美西方大國走向衰敗的根本原因?!兜茏右帯分幸舱f:“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這個“勢”不僅包括政治上的權勢,也包括經濟上的優勢、軍事上的威勢等。
關于“霸天下”和“王天下”的區別,《孟子》中也明確指出:“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此之謂也?!鄙虦牡乇P方圓七十里,但能夠成為天下諸侯國效仿的榜樣;周文王所統轄的地區不過是百里之地,但卻使所有的諸侯國都臣服,都是因為他們的厚德。例如,在周文王還是西伯侯時,有虞、芮兩國的國君因為田畔產生爭執。他們聽說西伯侯德行高尚,就前來請他評判是非。結果他們一進入西伯侯治理的國境,看到全國上下和諧安寧,人與人之間皆彼此謙讓,于是慚愧得無地自容,不好意思再爭執,無需評判就返回國去,并彼此互相推讓田畔。天下人聽說這件事后,歸附周的有四十多個諸侯國。這些諸侯國臣服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為周的厚德所折服,因而愿意主動向他學習以道德仁義為核心的文化。
《群書治要·新語》中說:“治以道德為上,行以仁義為本。故尊于位而無德者絀,富于財而無義者刑;賤而好道者尊,貧而有義者榮。”在歷史上,商紂王的酒池可以用來劃船,糟丘可以用以登高遠望,這難道還能算是貧困嗎?他擁有統領四海的權柄,主宰著九州的百姓,這難道能說是武力弱小嗎?然而論其功業卻不能夠保全自身,論其威勢卻不能守住社稷,這絕對不是由于貧窮弱小,而恰恰是由于自身無道德、對百姓不仁義!所以,懂得如何謀利卻不明白大道的人,必然是眾人所謀取的目標;敢于使用武力卻缺少仁義的人,必定是戰爭攻伐的對象。
在中國歷史上,雖然“王霸之辯”始終是爭論的焦點,但通過梳理中國歷史上的盛世可以發現,王天下所成就的功業可久可大,而霸天下的功業雖可大但不可久。如今,王道天下與霸道殖民也成為了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現代化背后的原因。正是在王天下超越霸天下理念的指引下,發展出了諸多超越:以人民為中心超越以資本為中心、社會安定超越資本擴張、合作共贏超越零和博弈、和平超越對抗、追求長久超越追求一時,從而呈現出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現代化的對比。湯恩比說:“世界統一是避免人類集體自殺之路。在這點上,現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準備的,是兩千年來培養了獨特思維方法的中華民族?!绷暯娇倳浽诩o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講話中強調,“中華文明,不僅對中國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而且對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澜缟弦恍┯凶R之士認為,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的重要啟示?!?/p>
《中庸》云:“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敝袊湃藷o論是在處理與家國社會之間的關系,還是在處理與天地自然之間的關系時,都崇尚效法于“道”,按照“道”的要求通達宇宙人生的真理,成就平治天下的事業。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中國古人形成了關于治國理政和社會發展的龐大而又嚴謹的治道體系,其中既涉及為君之道、為臣之道等關乎“人”的一面,也有為政之道等關乎“制度”的一面。一言以蔽之,就是要以道治國。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其中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在文化傳承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又從10個大的方面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做了提綱挈領式的概括,即天下為公、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民為邦本、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貫、多元一體的大一統傳統,修齊治平、興亡有責的家國情懷,厚德載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義利兼顧的經濟倫理,天人合一、萬物并育的生態理念,實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學思想,執兩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維方法,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的交往之道,為人們準確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文化底蘊指明了方向。這十個方面既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最好繼承和發展,也是中國式現代化所蘊藏精神氣質的最佳體現。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敝袊伯a黨是中華文明的守護者,致力于探索如何為走入困境的人類文明迎來轉機,為世界文明進步再次做出貢獻。這是中國共產黨的文化角色與文化使命。當前,整個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環境日趨復雜,國內環境也存在困難和挑戰。在國際交往中,合于道則不會有沖突,產生沖突是因為背離了道的方向。中華文明是黑暗中的一道曙光。唯有篤定地堅守正道,以非凡的正氣和銳氣,運用適合于沖突雙方實際情況的手段,使各方回歸正道,人類文明才會有光明的未來。
總之,唯有深刻認識中華文明的突出特點,才能堅定歷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并在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并為解決當今世界面臨的共同難題提供出路。
編輯:宮英英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