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繁榮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標識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作者:羅嗣海 2025-02-25 10:56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將“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體制機制,推動文化繁榮”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標。文化繁榮興盛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標識。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推動文化繁榮興盛必須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牢牢把握現代化的“中國式”主線,增強文化自信,加強文化創新,擴大文化影響力,實現現代化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融合發展。
為文化繁榮提供科學指引
黨的二十大確立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中心任務,《決定》進一步強調“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面臨的國內外大局的深刻變化與重大歷史時代課題,對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指導思想與理論的創新發展提出了新目標和新要求。習近平文化思想產生于中國式現代化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這一宏大時代背景,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著重回應和解答的是中國式現代化中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問題。因此,習近平文化思想圍繞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中心任務而展開,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為解決如何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什么樣的文化強國等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行動指南,為推進文化繁榮興盛提供了科學指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在長期探索和實踐的基礎上,我們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既強調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也強調精神財富的極大豐富,致力于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相統一。把“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分領域目標任務,凸顯了文化強國建設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的重要作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繁榮興盛為支撐的。文化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力量,文化繁榮興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支撐,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題中之義。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推進文化繁榮興盛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引領,確保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文化領域平穩有序推進,推動文化繁榮興盛,把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落到實處。
增強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文化自信是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過程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推進文化繁榮興盛的基本保障。
首先,增強文化自信,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堅定文化工作的政治屬性。價值觀是民族的精神紐帶,對于塑造人民的文化認同具有極其關鍵的作用。一要培育和踐行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自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價值觀念,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代價值,創新發展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二要培育和踐行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自覺。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引領地位。三要培育和踐行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制度自覺。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憲法法律、法規規章、政策制度建設之中,融入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鄉規民約、學生守則等制度化道德體系之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思想文化、觀念文化轉化為制度文化、行為文化。
其次,增強文化自信,必須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決定》指出:“創新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一要牢牢把握黨對文化工作的領導權,要把黨的全面領導貫徹體現到理論輿論、文化文藝、內宣外宣、網上網下等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各方面和全過程,確保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二要將馬克思主義特別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貫徹到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全方位、全過程,著力推動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建構,將中國經驗上升為中國理論。三要堅持自主化、時代化、系統化的構建方向,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文化的繁榮興盛打下堅實的話語體系和學科基礎。
加強文化創新
創新是文化的本質特征和生命所在。《決定》指出:“加快適應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形勢,培育形成規模宏大的優秀文化人才隊伍,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當今時代是一個在偉大變革中不斷推動實踐創新的時代,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推動文化創新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以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一體化發展的必然要求。
首先,加強文化創新必須注重創新型人才和人才隊伍建設。培養人才是文化工作的出發點和立足點。《決定》強調:“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養機制,加快建設國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臺。”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涉及的領域空前廣泛,對各領域、各方面的高素質人才需求愈發急迫。一方面,經過改革開放40余年的努力,我國通過實行科學、系統、全面的人才戰略培育了一支規模宏大的人才隊伍,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建設成果豐碩。另一方面,面對全面深化改革進入攻堅期、深水區的新形勢,面對國內國外產業結構調整的新需求,我國依然需要適時調整人才戰略、推進人才隊伍結構性改革,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教育貫徹到人才培養的全方面、全過程。為此,我們要深入解決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怎么培養人的根本性問題,自主培養一支政治素質過硬、創新能力突出、競爭優勢顯著的創新型人才隊伍。
其次,加強文化創新必須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1845年,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首次提出“精神生產”的概念,他指出:“在直接的物質生產領域……甚至精神生產也是如此。如果我想合理地行動,在確定某種精神作品的規模、結構和計劃時,難道我不必考慮生產該作品所必需的時間嗎?”此時,馬克思所理解的精神生產是以精神作品為產物的生產活動,并被歸結為人類社會生產的基本形式之一。物質世界的迅速發展與人民精神世界的相對貧乏所產生的不平衡性是我國當前社會發展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亟須解決的重要問題。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目標,推進文化創新是加強精神文化建設、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的必要舉措。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是創作的源頭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創作才能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文化創新要以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個性化、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為導向,堅持技術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雙管齊下,不斷催生新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引領文化事業發展和文化產業變革,推進文化繁榮興盛。
擴大文化影響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沒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難以自立自強,一項沒有文化支撐的事業難以持續長久。”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現代化的一體兩面,文化繁榮興盛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精神支撐,體現了文化在凝聚共識、塑造價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當今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要在風云激蕩的世界文化浪潮中站穩腳跟,解決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的一系列新狀況、新問題,必須擴大文化影響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需要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強大的文化軟實力是綜合國力的客觀反映,是在國際文化競爭中掌握主動權、推進文化繁榮興盛的基本前提。一要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中國道理是馬克思主義邏輯、中華文化發展邏輯和中國實踐發展邏輯共同演繹和作用的結果。用好中國道理,就要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現實文化有機統一起來。總結好中國經驗,就要總結好中華民族延續千年生生不息的歷史經驗、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奮斗經驗,以及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時代經驗,并運用這些經驗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二要用中國話語講好中國故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燦爛輝煌,對人類文明的進步與發展有過重要貢獻,歷史上曾經深深地影響到其他國家。今天,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中華文化正通過“一帶一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對世界各國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產生積極影響,推動人類文明新進程。所以,要立足中國大地,講好中國故事,塑造更多為世界所認知的中華文化形象,努力展示一個生動立體的中國,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譜寫新篇章。
需要加強國際話語權建設。國際話語權體現了我國文化的國際傳播能力與國際傳播效能并以此產生文化吸引力。一要創新敘事風格,多方位立體刻畫“中國形象”。在國際傳播體系構建中,立體生動的聲音傳播更具親和力與感染力。安全、友好、美麗,這些在中國人看起來至為日常的生活現實,卻成為TikTok(國外抖音)的ChinaTravel標簽中的流量密碼。因為,通過TikTok上這些真實的記錄和講述,海外年輕人正以不同的視角了解中國,很多外國人為中國發聲。所以,有必要將多層次多維度的話語力量融入國際傳播的戰略布局中,創造更多從小切口著眼、貼民心地講述、符合國外受眾接受習慣的傳播精品,以此刻畫更加完整、生動的“中國形象”。二要數智賦能傳播、多方面精準傳播“中國主張”。當今社會已經進入數智時代,國際傳播的主體從一元逐漸向多元轉變,從官方傳播逐步拓展為全民參與。在對外傳播工作中,要根據不同媒體的屬性、不同地區受眾的差異等實際,立足共建“一帶一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等宏大視域,運用數智技術賦能、創新傳播手段,并以差異化傳播占得先機、贏得主動,確保“中國主張”精準有效地傳播。
(作者系南昌大學黨委書記、南昌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