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4·23“世界讀書日”又將到來。“青閱讀”編輯部邀請了十五家著名的出版機構,各自推薦一本書,獻給廣大讀者,也紀念這個普通而又別具深意的日子。
什么是“讀書”?比如,用手機閱讀每日更新的網絡小說,算讀書嗎?閱讀成功學、厚黑學和各色調料配置的心靈雞湯,算讀書嗎?這個問題似乎很難回答,因為它們也是用文字寫成的,具備交流功能,也能激發人們內心的情感,甚至具備“實用性”。但是,如果有人說,讀一部數百萬言的網絡連載小說和讀《戰爭與和平》是一回事,反正都是“讀書”,那我們也很難點頭稱是。
“世界讀書日”的存在,是一個提醒,不僅要讀書,也要讀好書——我們為什么不把有限的時間,交給那些值得托付的書籍呢?
文學
愛書人的圣經
《查令十字街84號》
作者:海蓮·漢芙 / 譯者:陳建銘
1949年的紐約,曼哈頓一間沒有暖氣的公寓里,三十三歲的窮作家海蓮,偶然看到一則倫敦舊書店的廣告,憑著一股莽撞勁,她開始給這個倫敦地址寫信。這一寫,就寫了二十年。“你們若恰好路經查令十字街84號,請代我獻上一吻,我虧欠她良多……”
很多年后,她和這家書店的通信集,這本“愛書人的圣經”,在中文世界首次推出的精裝珍藏版,一年發行了八十多萬冊。這段橫跨大洋的書緣與情緣,幾十年間人們讀它、寫它、演它,在這段傳奇里彼此問候,相互取暖。《查令十字街84號》的意義,正如有位書友說的那樣,“每人心中都有個他自己的查令十字街84號,也許近在咫尺,也許千里之外,但在那里總有著熟悉的陌生人。”(譯林出版社)
奴性和自由都離你很近
《地下鐵道》
作者:科爾森·懷特黑德 /譯者:康慨
這本書去年在美國大火,今年被引介到中國來,此前挺擔心讀者的接受度,在銷售了一陣后發現,喜愛這個故事的人不少。小說講述一個黑奴少女科拉逃亡的故事。9歲沒有了母親,15歲被強暴,16歲踏上艱辛的逃亡之路。這是怎樣的故事?你我都無法想象。我們被看似安逸的生活滋養,操心的是房子、車子、可能還有孩子,我們都想逃跑,逃離現世尋找烏托邦,但我們喪失了勇氣。但是科拉做到了,她勇敢挑戰困苦的命運。路途中,少女的敏銳和成長令人吃驚。這不禁讓人感嘆,生長在種植園早已被“奴化”的人竟然能有如此的警惕性,并且她為了自由這兩字甘愿付出犧牲。蓄奴制很遠,但奴性和自由都離你很近。(世紀文景)
老北京的人心嬗變
《我們的老院》
作者:肖復興
老院,是老北京普通百姓生活的場所,也是北京重要的一方舞臺。這里銘刻了歷史的變遷,這里有專屬于一個社會群體的故事與傳奇。《我們的老院》是一部描摹老北京人事更迭、人心嬗變的長卷,也帶著一縷追憶似水年華的人生況味。肖復興的北京,是溫暖而鮮活、憂郁而迷離的,書里講述著“我”童年時代的無憂時光與少年時代的陣痛和迷茫,同時也記錄下了那些發生在老院里的快樂與憂傷。同時,更以“我”的成長經歷為主線,將數十位人物的生活故事,如織錦般來回織補,讀者也得以在這匹微型的錦緞中,窺見一個時代普通國人的生存色調。(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開啟詩歌之門
《詩的八堂課》
作者:江弱水
中國人的世界是舌尖上的世界,中國人的詩也是舌尖上的詩—— 中國人與生俱來地能夠品味詩的味道。江弱水教授通過博弈、滋味、聲文、肌理、玄思、情色、鄉愁、死亡等主題展現了自己關于中外詩歌的一系列思索,這是他長期以來的教學感悟,也得益于他對詩歌研究的情有獨鐘。這八堂詩歌課,實際上是對詩的寫作手法與研讀方法的生動闡釋,給人以感性與知性的雙重滿足。作者的一支生花妙筆,把創作與閱讀兩個并不容易用文字去言說的過程展現出來,親切靈動,功力不凡。可以說,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詩學入門佳作,對提高讀詩和寫詩的水平都大有助益。(商務印書館)
中國藝術 西方制造
《中國風:遺失在西方800年的中國元素》
作者:休·昂納/譯者:劉愛英、秦紅
和一個外國人一起尋訪中國古典之美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就跟隨這陣《中國風》一起來吧。從宮廷到鄉村,從園林設計到家居裝飾,從大型慶典到日常生活,藝術史家休·昂納用400幅照片探尋中國之美。書里所說的中國風,既非單純的中國制造,也非西方對中國藝術的簡單模仿,而是中國元素與西方人中國想象的有趣結合,中國情調與西方品位的有趣結合。中國風盛行一時,昭示了歷史上的中國對西方的巨大影響力——中國藝術和工藝品被看做是一個強大帝國的產物。在書中,作者把焦點放在那些出現在歐洲藝術史、裝飾史、時尚史中的中國形象:皮耶芒的裝飾畫、代夫特陶瓷工場的青花瓷瓶、諾斯替修道院的墻紙、錢伯斯的邱園寶塔,還有《圖蘭朵》……當我們翻開這本書時,會有一種老友重逢般的親切感。(北京大學出版社)
撲朔迷離的“廢帝”人生
《海昏侯劉賀》
作者:辛德勇
伴隨西漢南昌海昏侯墓的考古發現,第一代海昏侯劉賀重新回到了公眾的視野。劉賀由昌邑王入繼大統,在位二十七天被廢,后被封為海昏侯,直至生命終點。他短暫的一生是西漢武帝以來宮廷政治斗爭的縮影。劉賀自身的性格特點也導致了他悲劇的結局。
辛德勇教授這本書是第一部有關海昏侯及其時代的學術研究專著。作者立足于傳世基本文獻,結合出土文物,將漢武帝晚年至漢宣帝時期的諸多重大歷史事件詳細解說,通過分析劉賀的經歷與行事,揭示其個人的生活環境與性格特征,解讀撲朔迷離的“廢帝”人生。《海昏侯劉賀》不求翻案,只求實,將對海昏侯的研究從考古發現層面推向了更為深入的史學研究層面,不僅嘉惠學林,更能普惠大眾。(三聯書店)
19世紀末的一次極地探險
《冰雪王國》
作者漢普頓·塞茲/譯者:馬睿
19世紀末,探險家們著迷于全世界唯一一塊尚未標記在地圖上的神秘區域——北極。1879年7月8日,美國探險船“珍妮特號”從舊金山起航,開始了邁向未知世界的探險。“甲骨文”系列的新書《冰雪王國》講述的就是這次極地遠征。
作者漢普頓·塞茲獲得了當事人留下的私人書信、航海日志,盡可能地還原了驚心動魄的歷史場景,展現了每位探險成員的個性及心境。另外,書中還描述了媒體對獨家新聞的爭奪與渲染,隱藏在探險背后的帝國主義擴張,不斷獲得突破的科學發現與科技發展……承載著驚險故事的,是一幅19世紀末的奇幻圖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歷史
埃科的預見和告誡
《試刊號》
作者:翁貝托·埃科/譯者:魏怡
《試刊號》是意大利作家翁貝托·埃科生前最后一部小說。通過一場陰謀重重、鬧出人命的辦報實驗,埃科對現代新聞業進行了深刻的剖析。有趣的是,埃科的批判并不僅對1990年代的意大利小報有效,它甚至可以跨越時間和地域,構成對互聯網時代的媒體(尤其是以微信公眾賬號為代表的、以點擊量衡量價值的所謂新媒體)的無心影射。在閱讀《試刊號》的某一時刻,我們仿佛借由數字的巧合進入了時空隧道,進入了埃科筆下的“小報100000+教程”之批判版。(上海譯文出版社)
從容的風度
《北鳶》
作者:葛亮
《北鳶》是一部寫得非常從容非常優雅的長篇小說,這是我們當下的創作所缺失的,很多作品寫的太急切太匆忙,讓讀者也跟著急切匆忙起來。《北鳶》里面寫了很多大人物和小人物,但無論大小,他們都是有骨氣有氣節的人,這是我們傳統文化延續至今的向上的力量。這部長篇小說在2016年收獲了很多贊譽,可以說是實至名歸。(人民文學出版社)
童書
孩子也能讀懂的經濟學經典
《國富論(少兒彩繪版)》
作者:李曉鵬
《國富論》,原名為《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被譽為西方經濟學的“圣經”,作者亞當·斯密從而成為英國古典經濟學體系的創立者,是公認的“現代經濟學之父”。它是毫無疑問的經典,但是經濟學的經典著作,孩子也能讀懂嗎?
本書作者李曉鵬是經濟學博士,除了專業研究,面向青少年讀者寫作也有一定的經驗。他講述亞當·斯密的生平故事,還原《國富論》的主要內容,提煉《國富論》的思想精髓,說明它對后世的深遠影響……生動有趣的問題,充滿懸念的講述,通俗易懂的文字,幽默活潑的插圖,亞當·斯密博大精深的學術體系,得到了巧妙的轉化。青少年固然要讀經典文學,但是除此之外,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方面也應該具備一定的素養,如此才是全面的課外閱讀。(接力出版社)
和書中的孩子一起成長
《草房子》(世界著名插畫家插圖版)
作者:曹文軒
作為曹文軒的代表作,《草房子》的男主角桑桑和朋友們的故事,陪伴了很多孩子成長。充滿才氣的靈秀女孩紙月,自尊而執拗的男孩陸鶴,精明善良又有擔當的細馬,生于富貴,在遭遇家庭巨變后依然不失尊嚴的杜小康,命運多舛但堅忍不拔的秦大奶奶……故事里的油麻地,是一個純凈、透明、彌漫著藥香的地方,引人遐想。在這本插圖版中,德國插畫家索尼婭·達諾夫斯基描繪了金色陽光下的草房子,召喚著人們心底的記憶和感動。(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
傳統
經典不是用來仰視的
《經典里的中國》
作者:楊照
在現代中國的社會和思想生活中,先秦經典已經淡出了大部分人的視野,面對這些構成中國文化根底的文字,人們通常會帶著虔敬的、仰視的姿態去對待,然而這種“傳統的”認識和讀法也讓經典離我們越來越遠。
臺灣作家、學者楊照選取《論語》、《孟子》、《尚書》、《左傳》、《詩經》、《老子》、《墨子》、《莊子》、《荀子》、《戰國策》十部經典,用“歷史式讀法”和“文學式讀法”兩相參照的方式,撥開后世兩千多年疊加的層層解讀,將經典文本放回到其產生的歷史背景中,重新看待先民和他們的生活:什么樣的時代,在什么環境下產生了這樣的作品,為什么它們會成為經典?
經典是有血有肉、有悲喜、有智慧的先人基于經驗和感受留下來的文字,我們只要排除自我中心的傲慢態度,就可能穿過不同的時空,進入那個異質的生活世界,跟他們彼此呼應,從而真正接近并繼承祖先留下的心靈遺產。(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包羅萬象的漢字
《字里中國》
作者:張素鳳、宋春淑、娜紅
漢字是中華文化的基因和載體。陳寅恪先生說:“凡解釋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字里中國》是以漢字為切入點,來分析漢字里包含的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解讀一個個漢字,了解的不僅是先人造字的規律,也仿佛打開了一扇通往古代世界的大門,展開了一幅古代社會生活的長卷——社會等級、行政區劃、信仰世界、生產生活、衣食住行、民俗風情……美妙的漢字,就是這樣包羅萬象。(中華書局)
國學的基本素養
《國學與人生》
作者:傅佩榮
本書所談的國學,是以儒家為主,對《易經》、《尚書》、《詩經》、禮、樂的詮釋,皆采取儒家的觀點,側重介紹孔子、孟子等先秦儒家,兼及朱熹與王陽明。同時以道家為輔,在充分闡發老子與莊子思想的同時,旁及二者對道家與佛教的影響。至于《山海經》與墨子、韓非等先秦思潮,也附帶提及介紹。如此一來,讀者可以形成一個基本完整的國學架構。對儒道兩家思想追本溯源,其目的在于,用古典智慧為現代人生解惑,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東方出版社)
京劇迷養成指南
《京劇原來如此美麗》
作者:梅若蘅
在今天,京劇離讀者很遠了嗎?京劇藝術真的無法引起年輕人的共鳴嗎?未必如此。本書作者并非戲曲專業出身,曾在時尚行業就職,一心要讓京劇回到大眾視野,用活潑的文字和手繪插圖解讀京劇獨特的“時尚美”。在書中,作者還提出了一套“京劇迷養成指南”,比如:可以從熟悉的故事開始看,像《空城計》、《蘇三起解》、《霸王別姬》;從能引起感情共鳴的劇目開始看,豪情萬丈的女孩,從《穆桂英掛帥》入門,俠肝義膽的朋友,從《四進士》開始……(中信出版社)